本報巴馬訊 (通訊員 巴組軒)廣西巴馬縣是革命老區,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腹地,是國家規劃實施的“百色風雷,兩江紅旗”紅色旅游線路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巴馬縣堅持以“紅色文化+綠色生態”雙輪驅動,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核心,積極探索“紅綠融合”發展路徑,有效將組織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
筑牢紅色堡壘,美麗鄉村展新顏。將西山鄉弄烈村、燕洞鎮燕洞村等紅色村莊建設作為強化基層黨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打造展示紅色文化的示范點。通過修繕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等32處紅色遺存,同步提升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深挖紅色資源,構建黨性教育新體系。打造3條黨員教育主題路線,建成集參觀、體驗、實踐于一體的黨性教育基地;創新開發《紅色巴馬》等12部特色教材,以現場教學、微紀錄片等多種形式講好本地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教育與組織生活深度融合,開展“紅色黨課”等活動300余場,有效激發黨員干事熱情。
推動紅綠融合,培育產業發展新業態。積極探索“紅色打底、綠色賦能”路徑,推廣“陣地+基地”“紅色文旅+綠色產業”模式,促進紅色資源與香豬、龍骨花等特色產業結合。重點推進弄烈村“紅軍屯”建設,完成投資400余萬元,年接待研學團隊超150批、游客約2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2025年增至60萬元。依托瑤族射弩等民俗文化項目,拓展文旅融合廣度;以東巴鳳區域一體化為契機,建設西山紅色旅游示范帶,構建“紅+N”產業模式,有效帶動文化服務、特色種養殖業發展,促進群眾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