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阜新訊 (通訊員 王媛)近些年,每到遼寧全省春季義務植樹活動開展時,阜新市都會組織各級機關黨員干部走進沙區,播下草籽,留下了一片片青翠。
這是阜新各級黨員干部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位于科爾沁沙地南部的阜新市,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及京津冀地區的重要風沙通道。為扛好扛牢遼寧全部4條沙塵路徑的阻擊重任,該市以黨建為引領,打響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以“組織鏈”扣緊生態治理“責任鏈”,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目前,土地沙化面積已由524萬畝降至不足200萬畝。
構建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基層暢通的黨建引領生態治理體系,推動資源打捆、力量融合。成立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攻堅行動指揮部,市級領導任指揮長,林業、農業、水利、交通、自然資源等部門組成工作專班,明確市縣兩級職能部門責任,確保政策和資源等直達基層。劃定科爾沁沙地殲滅戰52個鄉鎮、200余個村黨組織責任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將黨旗插在責任區上。
市委組織部聚焦科爾沁沙地攻堅行動工作任務,一貫到底培訓5000余名鎮村干部。市縣兩級開展送思想、送理念、送政策等“七送下鄉”活動,舉辦治沙事跡微黨課巡回展演,將黨員干部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生態治理上來。出臺《關于黨組織和黨員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發揮作用的實施方案》,組織各級機關、國有企業等單位黨員干部職工參與生態復綠,號召黨員在土地流轉、農田林網建設中當先鋒、作示范。
為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采取市直機關黨支部與村黨組織聯建模式,推動破解恢復草原生態、光伏治沙難題。建立“黨組織+林場+社會組織”機制,推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七種模式,出臺村干部壯大集體經濟獎勵辦法,開展全域鎮村綠化行動,帶動村民增收近5億元。市委組織部開展融入式、沉浸式、跟進式、貫通式調研,運用信息化系統,全流程跟蹤工作進度,全要素掌握發揮作用情況,一批生態治理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或進一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