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辦點村務要跑回老村,現在樓下‘代辦點’幾分鐘搞定,退休金都能在家門口領!”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宏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村務代辦點,腿腳不便的居民陳依蘭難掩喜悅。這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的村務代辦點,有效解決了拆遷安置村民“辦事遠、來回跑”的難題,村干部若外出,社區工作者便主動接替,實現服務“不斷檔”。
這樣的暖心轉變,源于晉安區深入實施新時代“堡壘工程”,創新探索“村居融合、家園共建”治理模式。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晉安區56個城中村中55個已全部或部分拆遷,其中37個涉遷村由社區納管,形成村居交織、人口混居的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治理挑戰凸顯。針對“村居并存”“村民變居民”的實際,近些年來,晉安區堅持黨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推動鎮居做深做細組織融合、服務融合、治理融合,有效破解城鄉結合部社區治理難題。
組織融合——
“多條線”擰成“一股繩”
在新店鎮西莊社區赤星新苑小區一區,涉遷村“兩委”干部曾海明如今多了一個新身份——社區兼職網格員。憑借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他迅速成為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連心橋”,成功化解了多起因裝修、停車引發的鄰里糾紛,高效完成政策上傳下達和民意收集反饋工作?!昂C鞅緛砭褪谴謇锢鲜烊?,他來說話,我們愿意聽!”一位拆遷安置村民感慨道。
曾海明的身份轉變,得益于晉安區推行的“交叉任職”機制。為打破組織壁壘,晉安區建立村居黨建聯席會議機制,由屬地鎮包片領導擔任召集人,構建“鎮黨委部署指導、聯席會議謀劃推動、村居黨組織具體實施”的扁平化運行鏈條。同時,推動195名涉遷村“兩委”干部兼任集中安置小區網格員、樓棟長,實現組織的深度協同。
此外,全面推動涉遷村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通過設崗定責、志愿服務、認領困難群眾“微心愿”等方式,引導黨員亮身份、作表率。截至目前,報到的涉遷村黨員已幫助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20余個,實現了“黨員在哪里,服務就到哪里”。
治理融合——
“獨角戲”變“大合唱”
秋高氣爽,新學期伊始,鼓山鎮連翔社區的“四點半課堂”又傳來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個由社區黨組織與涉遷村黨組織合力打造的為民辦實事項目,正是晉安區推動治理融合的生動實踐。依托黨建聯席會議機制,村居雙方聚焦雙職工家庭“接送難、看護難”問題,發揮涉遷村的村財優勢,引入專業社工機構,推出“四點半課堂”和親子閱讀計劃,讓孩子們課后有去處、家長放心工作。
治理融合不僅體現在民生實事聯辦上,更體現在人居環境改善和社會治安聯防中。晉安區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常態化開展“護河愛水、清潔家園”活動180余場,整治衛生死角210個。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成立由老村干部、老黨員等組成的調解組織,成功化解鄰里矛盾糾紛173起。
新店鎮龍興社區黨支部書記劉芳對此深有感觸:“我們社區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新興社區,65%的居民屬于拆遷安置戶,起步階段要啥缺啥。后來與4個村黨組織聯建,他們累計支持50多萬元,完成路燈安裝、道路拓寬等8個惠民項目,真是雪中送炭!”
服務融合——
“找上門”變“送到家”
優質便捷的服務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劑”。晉安區著力推動服務資源下沉,整合村、社區服務隊伍和事項,在相對集中的安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普遍設立村務代辦點,實現社保、醫保等高頻事項“一門辦理、一次辦結”。創新利用涉遷村閑置陣地,改造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家園記憶館”,并利用小區架空層、涼亭等空間,建成提供議事、休閑、便民服務的“家門口”黨群服務站點。
鼓山鎮宏山社區黨支部將村務服務事項和社區服務內容有機結合,在社區內設立村務服務代辦點,定時安排村“兩委”坐班,為安置村民辦理退休金發放、獨生子女補貼、黨員組織關系接轉等服務事項,受到村民歡迎。依托安置小區場地資源,設置村黨務、村務公開欄,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了解村里各項事務的情況?!拔覀儼汛鍎展_欄也搬進了小區,村民散步時就能看到村里大事小情?!惫纳芥偤晟缴鐓^黨支部書記陳妍介紹。
晉安區還創新引入“社區合伙人”機制,整合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力量,探索“公益+低償”服務模式,通過“居民點單,社區黨組織派單,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踴躍接單”的方式,精準落地為老助幼、文化科普、環境美化等服務項目,惠及群眾超萬人次。
通過治理協同織密了“聯動網”,通過服務下沉搭建了“連心橋”,晉安區在城鄉結合部筑起了一個個宜居、和諧、充滿活力的幸福家園,實現了凝心聚力在社區、便捷服務在社區、近鄰守望在社區、平安幸福在社區。這條以黨建賦能城鄉社區治理之路正越走越寬。(本報通訊員 晉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