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給臺風把脈

    ——記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玲


    發布時間:2025年09月08日 08:39
    來源:光明日報

    6月30日,菲律賓以東洋面,一個對流云團正在發展。

    南海,中海油石油平臺,工作人員心生疑問:“會不會形成臺風?需不需要撤離海上作業人員?”

    北京,中央氣象臺,同樣密切關注該云團的首席預報員張玲則眼神專注,電腦上打開的瀏覽頁面鋪滿了兩個屏幕——她正在給臺風“畫像”。

    “臺風將在哪里生成?南海,還是菲律賓以東?”這是擺在張玲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她需要提前作出判斷。張玲深知這個判斷的重要性:“如果在南海生成,留給石油平臺的準備時間非常少!”

    現代天氣預報依靠數值模式來“計算”未來天氣。隨著氣象監測能力的發展,氣象資料不斷豐富,集合預報、數值預報、人工智能(AI)模型的發展提供了更多預報參考。電腦上,多個數值預報結論依次排列開來,但張玲并不輕信這些——對她來說,可以利用科技,但不能依賴科技,還是要通過經驗和數據來檢驗結論,“每一個臺風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果然,多個數值模式出現明顯分歧。7月2日下午,圍繞這一難題,中央氣象臺的專家展開了激烈討論。通過翔實的解釋與審慎的分析,張玲認為,西南季風推進的位置偏西,臺風將在南海東部生成。最終,臺里達成一致結論:臺風將在南海到呂宋島附近生成。7月5日凌晨,臺風“丹娜絲”在南海東北部生成,準確地驗證了這一結論。

    7月,臺風“竹節草”生成后,在臺灣以東洋面北上的過程中逐漸減弱。然而,27日夜間,“竹節草”卻在琉球群島以東洋面“死灰復燃”,再次加強為熱帶風暴。

    “‘竹節草’將往哪里走?如果登陸我國,會造成更多風雨影響……”張玲深刻地認識到,預報臺風,除了路徑和強度以外,關鍵要判斷其災害影響。

    數值模式預報仍然存在明顯分歧。7月28日,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開展集體會商。張玲給出的答案是:“‘竹節草’會登陸我國,北側的副熱帶高壓不會完全斷開,而是像一堵墻阻止臺風北上?!?/p>

    紅黃綠色的雷達回波顯示著降雨帶的位置,臺風的結構亦若隱若現。氣象衛星僅能看到臺風頂端,張玲又想辦法去看臺風的立體結構。她像切蛋糕一樣,先沿著臺風的東西方向“切一刀”,然后沿著臺風的南北方向“切一刀”,再看臺風眼附近……“不能只看一面,否則就像盲人摸象?!?/p>

    7月30日,“竹節草”從日本沖繩向我國撲來,在浙江首次登陸,在上海二次登陸。華東地區出現持續性強風雨影響,并伴有局地雷暴大風。

    張玲說,自己不能保證每次預報都能完全準確,但一定會盡百分百的努力。(本報記者 崔興毅 本報通訊員 徐嫩羽)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