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南昌大學先骕園內,“蘭園”里蘭科植物枝葉舒展。楊柏云教授正俯身在一株幼苗前,仔細觀察生長狀態:“你看這葉片的紋路,藏著它生長的秘密呢?!?/p>
早在1986年,楊柏云來到江西大學(現南昌大學)生物系,從此與蘭科植物結下不解之緣。從最初跟隨老師從事大花蕙蘭的組織培養,到后來深耕珍稀瀕危蘭科植物保育,近40年時光里,他的腳步遍布江西的山山水水。
“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基因庫?!边@是楊柏云常掛在嘴邊的話。幾年前,一位向導朋友發來的照片讓他驚喜不已——那是江西境內首次發現野生大黃花蝦脊蘭的蹤跡。這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當時全國野生資源存量不足300株,其種子缺乏胚乳,需與特定真菌結合才能萌發,無菌條件下的萌發率僅18%,繁殖難度極大。
為了守護這一珍稀物種,楊柏云帶領團隊開啟了艱難攻關。實驗室里,他們從數萬種真菌中尋找匹配的共生菌,常常工作到深夜;野外調查時,經常遇到螞蟥叮咬、毒蛇威脅。歷經5年上千次的試驗,楊柏云團隊終于建立起無菌培養和真菌共生培養的繁殖體系,讓種子能在30天至60天內發芽,實現了規?;?。
如今,大黃花蝦脊蘭已連續3年在江西官山、井岡山和湖南崀山等19個野外回歸點開花。
楊柏云常說一句話:“花在哪里開,我就去哪里?!焙芸?,閑不住的楊柏云把目光又投向了另一種瀕危植物——楊氏丹霞蘭。這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堪稱“植物界大熊貓”,為腐生植物,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移栽不能成活,是我國極小種群保護物種。
2015年,一個偶然的線索讓楊柏云得知井岡山地區可能存在蘭花的一個“新屬”。次年早春,他便奔赴井岡山,幾經搜尋終于在一戶人家的后山隱蔽處見到了幾株丹霞蘭。此前,丹霞蘭僅在我國廣東有極少發現。歷經多年研究,楊柏云團隊不僅全面摸清了其在江西省的分布及蘊藏量,還完成了傳粉生物學研究,攻克了導致其瀕危的機制,突破了共生培養和種子就地萌發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從實驗室到野外,從育苗到回歸,楊柏云始終奔波在科研一線。已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的他,從未停下“與時間賽跑”的腳步——在做好保育工作的同時,還注重科普與傳承。
在每個大黃花蝦脊蘭回歸點,楊柏云都會對保護區工作人員和當地村民進行科普。他說:“希望有更多人共同守護這美麗的物種?!保ū緢笥浾?胡曉軍 李玉蘭 王洋 本報通訊員 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