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格桑旦增:巡邊守土 興鄉富民


    發布時間:2025年08月20日 08:50
    來源:農民日報

    在雪域高原,喜馬拉雅山南麓,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坐落在群山間,點綴于原始森林中。

    勒門巴民族鄉共有57戶155人,是我國重要的邊境鄉鎮之一,也是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格桑旦增一家世代居于此處,而他巡邊護邊的故事早已從深山峽谷中傳頌在雪域高原上。

    身軀矮壯、麥色皮膚、面帶微笑,54歲的格桑旦增給人的感覺精氣神十足。從13歲至今,41年來,他有一半時間是在巡邊巡山的路上度過的,在記者的追問下,格桑旦增和鄉黨委書記馮永義簡單估算了一下:41年來,累計行程超過10萬公里。

    這10萬公里可不簡單,那不是在地圖上畫出來的,是用腳步丈量出來的。到最遠的山口,地圖直線距離12公里,實際要走45公里,沒有路,全是懸崖峭壁,往返一次要17個小時。這么多年的巡邊路,危險隨時都有,格桑旦增已經習以為常,喜馬拉雅山脈深處天氣多變,走的是懸崖峭壁,面臨的是雨雪交加,冬天大雪彌漫、夏時雨霧升騰,分不清方向,看不到路,只能憑記憶和經驗去找路;暴雨來襲,大水沖毀必經小路或便橋更是時有發生,而野生動物也常常能夠遇到。在格桑旦增背包里,常備著一把門巴刀和自制彈弓防身,遇到大型野獸就早早避開,彈弓主要用來驅散猴子等小型動物。

    因為需要翻山越嶺,每次巡邊也只是帶上方便面、糌粑、礦泉水等食品,溪水和著糌粑吃是家常便飯?!坝浀?004年,有次到最遠的山口去,遇到大雨,就找個山坳避雨休息,在山上露天過了一晚?!爆F在回想起來,格桑旦增仍記憶猶新。

    記者有幸跟隨格桑旦增體驗了一次巡邊路:最近的線路,全長不到3公里,往返需近3小時,這是一條僅一人寬的小道,泥濘濕滑。路經木棍捆扎的簡易便橋,還有一個高3米、坡度60多度的陡坡,人工挖出的臺階,使用繩索才能通過,其間還要翻過幾處橫倒在地上的大樹路障。這已經是最近、路況最好的路。途徑醒目的石壁、石頭或樹干時,格桑旦增總會從背包中拿出噴漆和一塊透明軟塑料——這是他自制的“五星紅旗”,長方形的軟塑料,裁剪鏤空出五星。在醒目處,先噴紅漆打底,附上模子,在鏤空五星處再噴上黃漆,這樣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就顯現出來,宣示著領土主權,這是格桑旦增每次巡邊的必要工作,而他也是屹立在邊境上的“旗幟”。

    41年巡邊路,是初心和堅守,也是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父親的承諾。格桑旦增的父親是個老黨員,曾擔任解放軍的向導和文書,后來當選鄉黨支部書記,格桑旦增清楚地記得,13歲那年,父親第一次帶著他放牧巡邊,一邊和他講解放軍的故事,一邊告訴他“我們走過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自發的放牧守邊到組成巡邊隊守邊,鐫刻在骨子里的意識讓格桑旦增把這當成一種本職。在20歲那年,格桑旦增遵循父親的腳步,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和鄉人大主席,巡邊隊也發展到39人,每天分成5條線路巡邊。而格桑旦增的女兒次仁旺姆,2014年大學畢業后也回到了家鄉,接過祖輩的責任,如今成了一名村干部,也是巡邊隊小組長。每當在那曲森林消防工作的兒子羅布次仁回來時,格桑旦增總會拉上老伴兒、帶上兒女一起去巡邊,講父親講過的故事和說過的話。

    就在去年,格桑旦增主動辭去鄉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的職務,專職任巡邊隊隊長和鄉茶葉合作社黨組織支部書記。在他看來,守好家鄉也要建設好家鄉,平均海拔2350米,氣候溫和濕潤,原始森林密布,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成為鄉親們致富的出路,格桑旦增認準了茶產業,并一直努力著。雖然1971年當地就成立了茶廠,但不溫不火,瀕臨倒閉。在2006年,他提出對茶廠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進行改進,2011年組織茶農成立茶葉協會,由散戶種植變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價格、統一商標、統一銷售,把控質量、擴大面積、打開銷路,2013年,又成立了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從當初的49.3畝到現在全鄉有18塊茶田693畝,茶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已經成為農牧民增收的密碼。馮永義算了筆賬:2024年種茶面積693畝,人均分紅5000元,每畝土地租金5000元,可采摘茶田210畝,農牧民采茶每天200元工資,茶產業每年人均收入超1.5萬元,還能在家門口務工就業。

    變化不僅體現在農牧民的生活變得富裕,2014年,鄉里到縣里的柏油路全線貫通,房子從之前竹子、木板、鐵皮房到現在的每家每戶4層小樓,鄉里農家樂、民宿林立,嶄新的幼兒園、衛生所……家鄉的變化一年一個樣兒,格桑旦增仍年復一年走著巡邊路?!叭嗣窀涣巳诵牟艜€,興邊和富民是分不開的,建設好家鄉才能更好地守護家鄉,我希望這個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备裆5┰稣f。(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鵬)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