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元寶山鎮,有一個名為建昌營的村莊。多年來,建昌營村“兩委”班子積極作為,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帶領村民踏上農業創新、工業轉型的發展之路。如今,在黨建旗幟的引領下,村莊繪就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畫卷。
這幾天,盡管天氣炎熱,但位于建昌營村的中國北方國際種苗特色小鎮的蔬菜試驗示范基地里,卻依然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建昌營村黨委與赤峰和潤農業黨總支共建的黨建聯合體技術指導員,正耐心地為種植戶講解種植技術,解答他們的疑惑。
“我都在這兒工作5年啦,每個月能拿3000多元工資?!贝迕衩蠎c霞一邊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一邊笑著說,“在家門口上班,既能守著家,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企業還定期安排技術員給我們培訓,技術方面咱們不用操心?!泵蠎c霞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這份工作的滿意和感激。
建昌營村地處蒙遼兩省區交界,地理位置優越。上世紀80年代,依托毗鄰元寶山發電廠和元寶山露天煤礦的區位優勢,建昌營村大膽探索工業興村之路,創辦了多家集體企業,形成了以煤炭產業為龍頭、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全村90%的勞動力成為產業工人,被譽為“草原華西村”,成為內蒙古農村改革的鮮活樣板。
然而,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漸減少,建昌營村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人多地少、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實現轉型成為擺在村黨委班子面前的關鍵難題。2016年,建昌營村黨委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毅然打破了持續30多年依靠煤炭的經營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建昌營村與和潤農業黨總支合作聯建,集中流轉集體土地1600多畝,打造了以種苗繁育為核心,以農業觀光、康養休閑、科技研發為產業鏈條的種苗特色小鎮項目。項目建成后,不僅助推了和潤農業實現年產各類苗木5億株,打造了中國北方最大的苗木基地,還安排了村民就業300余人,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
“有了這個種苗小鎮,我們的生活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贝迕襦嵈鋸└锌卣f,“街道寬敞了,環境更加優美了?,F在企業給我們上著保險,幸福感滿滿的?!?/p>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建昌營村黨委并沒有滿足于現狀。他們又將目光投向了村里閑置的資產,決心讓這些“沉睡”的資源重新煥發生機。村里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對村集體煤礦、飯莊、彩霸油漆、德匯裝飾等低效企業進行審計評估,公開競租、合理轉制,盤活了閑置舊資產,激發了企業活力。僅此一項,就增加了村集體收入800多萬元。
走進彩霸油漆公司,目之所及環境優美、廠房林立,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忙于生產,一件件油漆成品被裝上車后,發往全國各地。村民王虎說:“我們現在都是村辦企業的產業工人了,一個月收入三四千塊錢,也不是太累,感覺挺好的?!?/p>
通過工農產業發展新舉措,建昌營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到了2024年,建昌營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9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9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3.6萬元。
有了堅實的經濟支撐,建昌營村村民的福利待遇也越來越好。全體村民都享有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村入社保率達100%。村民可按人領取分紅股金,符合條件的失地村民還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金。這些年,建昌營村率先在全鎮實現了管道排污、建起了公交車站,村內樓房、平房全部集中供暖,還有免費洗浴中心。從廣場公開張貼的“惠民利民一本賬”可見,截至2024年底,共給村民發放了3.02億元改革紅利,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發展帶來的幸福。
“生活在這個村,我們非常幸福?!苯衲?6歲的村民閆平扳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你看我一個月養老金是1200元,一年免費體檢兩次,還能免費洗澡,我們村升入大學的學生還有教育獎學金,可知足啦?!?/p>
為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今年,建昌營村舉辦了第17屆“民BA”籃球聯賽。投入了300萬元打造了一個可容納7000人的新球場。7月19日至8月9日,有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省、遼寧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多個省區的20余支球隊參加比賽。比賽進行時,建昌營村通過夜市特色小吃、非遺體驗、農產品展銷等方式,讓村里的土特產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走在建昌營村里,街道整潔,樓房寬敞明亮。綠蔭下,老人們打牌、吊嗓、拉二胡,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耙蛎憾d”曾經是建昌營村發展歷程上的一段輝煌歷史。如今,農業、工業經濟的發展和成功轉型,讓這個小村莊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建昌營村確定了“黨建引領、三產融合、多元共治”的興村惠民整體發展思路。他們推選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經營管理型人才進入村班子,實現了組織振興和隊伍年輕化、活力化。通過推行“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共建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利潤返還、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
建昌營村黨委副書記張波說:“我們將繼續秉持以群眾心為心、以百姓事為事的理念,挖掘‘民BA’、種苗特色小鎮、工業旅游等項目潛力,推動工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持續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扎實走好鄉村全面振興之路?!保ǘ四?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