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浙江天臺:三十載不懈打造“流動堡壘”


    發布時間:2025年07月31日 08:58
    來源:農民日報

    最近,來自上海、江蘇、安徽等地天臺在外流動黨組織的書記們,在位于上海青浦區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聚首,觀摩學習、工作匯報、分享交流。每回參加類似活動,都會讓大家感覺到,有組織就是不一樣,離土離鄉不離黨,黨員到哪都有家。這個“流動堡壘”,浙江省天臺縣已持續打造了整整30年。

    天臺是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縣,為謀生路和發展,上世紀90年代開始,當地農民紛紛外出經商。當時,僅在上海的北京路一帶,做生意的天臺人就有4000多人。截至目前,全縣外出流動人口就有17.68萬人,占到全縣總人口的30%,其中,流動黨員占農村黨員的約兩成。

    當時,外出黨員成了“斷線風箏”,不但無法正常參加組織生活,就連黨費都不能及時交上。1995年1月14日,全國首個跨省流動黨組織——浙江天臺駐滬流動黨支部宣告成立,由天臺縣委和虹口區委共同管理,從此結束了“稅費當地收,黨費往回郵,組織生活年底湊,懷揣關系到處游”的松散管理。

    很快,不少流動黨員拿著報紙在上海找到了黨組織,通過流出地、流入地齊抓共管,有了跨越山海的“紅色家園”。這種創新模式也迅速打開天臺流動黨員在全國黨建新局面,截至目前,該縣已在全國外出人員集中地建立了2個流動黨委、4個流動黨總支、40個流動黨支部。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南國春城到大漠邊疆,這些黨組織既是在外天臺籍黨員的“一個家”,也是天臺人經濟的“一根藤”,更是天臺黨建的“一面旗”。

    在外頭,天臺協調落實流動黨組織黨員活動中心,建設規范化的黨建陣地,同時在經費上予以保障,選配黨性強、能力強、服務強的黨員進入支部班子,提升綜合素質和黨務工作能力水平,還引導設立黨員關愛基金,深入開展噓寒問暖、真情送暖、抱團取暖“三暖行動”,以及“有事共同商、有難大家幫”等活動,為在外流動黨員提供各項服務。

    另一方面,天臺充分利用流動黨組織平臺和紐帶,號召廣大流動黨員“發展不忘黨員身份、致富不忘社會責任”,服務他鄉、服務家鄉、服務老鄉,推動流入地流出地聯動發展。吳武軍是天臺在滬流動黨委虹口支部的書記,26歲就到上海闖蕩,靠做沙發起家。2016年,他被推選為縣里的黨代表,也把事業搬回了老家。

    如今,在平橋鎮創旗村,吳武軍的近千畝香榧林陸續進入盛果期。老百姓不光流轉土地有租金,采香榧、剝香榧又有務工收入。此外,他每年加工100噸糯米白酒,旗下還有160畝的葡萄園和100多畝的茶園,前前后后竟投了數千萬元,每年光工資就得支出三五十萬元。正因為他的到來,也讓這個昔日瀕臨衰落的“空心村”,逐漸煥發出新活力。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天臺在外創業務工人員中,資產上千萬的有6000多人,過億的有200多人,每年為家鄉捐款捐物超500萬元。這些年,在外流動黨員回鄉總投資更是累計達30多億元,另外還有200多人返鄉擔任村干部。背后,正是因為有了黨組織這個“流動堡壘”,才使流動黨員在異地有了“溫暖的家”和發揮作用的平臺,也有了建設家鄉的橋梁紐帶。

    天臺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十載風雨兼程,天臺流動黨組織從黃浦江畔的“星星之火”,燃成遍及全國的“紅色燈塔”,印證了唯有組織扎根,黨員才有歸屬,唯有服務貫通,黨建才有生命力,為新時代加強流動黨員管理、深化區域協同發展寫下了鮮活注腳。今后,天臺將竭盡所能優化營商環境,發揮好社會主體、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作用,形成以“千萬工程”牽引縮小城鄉、地區和收入“三大差距”的強大合力,奮力譜寫共富新篇章。(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海洋)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