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王有德:“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作者:王 瓊
    發布時間:2025年07月11日 09:25
    來源:學習時報

    1953年9月,王有德出生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開裂的鹽堿地、遷徙的明沙梁、蜷縮的沙蒿根,成為他與黃沙一生纏斗的起點。這位將生命熔鑄于治沙事業的英雄,面對“沙逼人退”的絕境,以無畏的勇氣和磐石般的決心,開啟了與風沙近半個世紀的鏖戰。2000年,王有德擔任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2018年,他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并獲評“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扎根:荒漠中萌發的綠色初心。毛烏素沙漠,橫亙寧陜蒙交界,曾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死亡之?!?。歷史上因墾牧失度,生態崩壞,形成了4.22萬平方千米的浩瀚沙區。生于斯、長于斯的王有德,年少時便飽嘗風沙之苦,目睹黃沙灌滿窯洞的凄惶?!皬奈矣浭缕?,沙子就一直在往家里撲?!迸c風沙共生的童年,將一顆誓要鎖住沙龍、播撒綠色的種子,深深埋入他的心田。1976年,他投身林業系統。1985年,他挑起白芨灘林場副場長的重擔,成為這片治沙主戰場的領軍人。白芨灘,距黃河最近處僅5公里,總面積148萬畝。這道屏障一旦失守,毛烏素沙漠西侵,滾滾流沙涌入黃河,河床抬升甚至斷流的生態災難將不堪設想。

    初到林場,映入王有德眼簾的是黃沙漫天,是被沙丘圍困的建筑物,是“風天進沙、雨天漏水”的生活空間,是“窮得連婚都結不了”的現實困境。如何絕地求生?他選擇了最艱難的路——與職工同吃沙土飯,共睡地窩棚,一鍬一鍬推平沙丘,一步一印將草方格深深扎入流沙腹地??崾?,頂著50多攝氏度的炙烤平整沙地、揮汗種樹,夜晚蜷縮在沙窩的帳篷里;嚴冬,為搶抓樹苗灌冬水的寶貴時機,日夜堅守在刺骨的水渠邊。他帶頭改造危房,將“雨天漏水、冬天透風”的破屋改建為堅實的磚瓦房,更在場部墾出葡萄園和菜地,種出對生活的希望?!皩幙系粝率锶?,不讓生態落了后!”王有德與他的治沙隊伍,以近乎悲壯的“掉肉”決心,用草方格、沙障和耐旱植物,在荒漠腹地筑起一道不屈的綠色長城,詮釋著最質樸的堅守。

    破局:改革激蕩的生存智慧。然而,比肆虐的風沙更難馴服的,是渙散的人心。20世紀80年代的白芨灘林場,依賴捉襟見肘的財政撥款,職工收入微薄且無保障。王有德深知,僅憑“苦干”無法讓林場真正活命,唯有打破體制堅冰,方能改革圖存。他算了一筆賬:財政撥款僅夠糊口,而造林所需的苗木、工具、運輸、吃住、治沙等巨額開支,幾乎全靠林場自謀生路。于是,他提出“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思路,將“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作為行動準則。通過深入調研和反復測算,制定了清晰的勞動量化指標,推行工效掛鉤、按勞計酬——多勞者多得、優績者優酬。建立“定區域、定責任、定考核”的“三定”機制,干好干壞有標準,任務完成有核算,長期工作有合同。同時,他大膽鼓勵職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有人精育苗木,有人跑活運輸,有人變沙為寶做建材,有人勇擔護林重任……曾經荒涼的林場出現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創業畫面。外人驚嘆:“林場活過來了!”職工感慨:“干得再苦也有盼頭!”歷經多年改革探索,一套成熟的“六位一體”治沙模式逐漸成形: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灌防護林,內部建經果林、搞養殖業、種牧草、做沙漠旅游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區域內水土流失明顯減少、植被覆蓋有效增加,森林生態系統固碳釋氧功能得以發揮,其每年產生的森林生態服務效益總功能價值達15.88億元。而林果、苗木、蔬菜等支柱產業的發展,也讓林場職工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傳承:獨木成林的精神星火。數十載光陰,王有德只專注一件事——治沙。起初是他帶著一群人干,到后來,是越來越多的人跟著他干。有人說:“王有德的林場不是單位,是一所治沙大學?!币灿腥苏f:“跟著王有德干幾年,心就定了;人一進林場,風沙吹不散志氣?!痹诎总笧┑?0多個春秋里,他親手鍛造了一支能征善戰的治沙鐵軍——無數“土專家”“老把式”脫穎而出。他們熟悉風向、掌握造林密度、對各類沙丘的草方格參數如數家珍。這些人中,有的成長為場長、書記,有的遠赴他鄉開創新林場,帶出了一支又一支新的治沙隊伍。治沙的技藝薪火相傳,綠色的道路越拓越寬。

    在職工心中,他既是干事的“主心骨”,又是并肩的“老伙計”。他少有豪言,更多的是用行動推著大家上、領著眾人干。2003年起,他推動建立“寧夏青少年生態教育實踐基地”,每年組織周邊數千名學子、志愿者投身義務植樹與治沙公益。他常說:“治沙,一個人、一個單位成不了氣候,得靠大家接著干,一茬人接著一茬人干!”他在沙海種下的何止是樹木,更是堅定的信念、寶貴的經驗和生生不息的傳承之路。三代白芨灘人,以愚公之志,累計治沙造林68萬畝,馴服流沙近百萬畝,構筑起一道南北綿延60公里、東西橫亙40公里的綠色長城,成功將沙漠逼退20公里,有效遏制了其南移西擴的勢頭,牢牢守護了黃河母親河的生態命脈,也為銀川河東地區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高質量發展鑄就了堅不可摧的生態屏障。

    不息:退而不休的治沙遠征。2014年,王有德正式退休,告別了傾注半生心血的白芨灘。然而,僅僅隔日,他的身影便再次出現在熟悉的沙海邊緣。這一次,他的目光投向了銀川河東機場東側的一片新戰場——地勢開闊、風疾沙涌,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風口浪尖”。他投身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工作,召集退休老同事、基層干部和社會志愿者,義無反顧地再次投身治沙事業。沒有財政后盾,他便走上街頭,印發傳單,奔走呼號,動員社會力量。他率先捐出工資積蓄,隨身攜帶募捐表,見人便誠懇宣講。為了治沙,他干脆把辦公室安在沙丘旁。條件依舊艱苦,桌上常備幾十瓶淡鹽水,隨時迎接前來助陣的志愿者。他與年輕人同勞動,體力不支干不了重活時,就負責測量、設計、調配苗木。旁人勸他歇歇,他擺擺手:“鐵鍬拿不動了,還可以帶著年輕人干?!?/p>

    “綠水青山不是口號,是得下死力氣干的硬活!”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此后的5年,他率領團隊修復沙地1萬余畝,栽下130多萬株生命的希望,建成4000畝生機盎然的綠洲。當被問及為何如此拼命時,王有德平靜作答:“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像我,一輩子就干了栽樹治沙這么一件事,忙慣了,閑不下來?!敝灰S沙未竟,他的腳步就不會停歇,始終認定:“治沙,是終生的事業?!?/p>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