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墘老酒、代溪蓋燕、髻首巖茶……臨近春節,走進福建省屏南縣中心城區的“您好!我是代溪”展銷館,琳瑯滿目的農特產品排列整齊,采購年貨的顧客不需專門驅車前往農村,就能買到最地道、最正宗的代溪“土特產”。從村里的“市場零售”變為城內的“廠家直銷”,城鄉要素暢通流動的背后,離不開片區黨委的挺膺擔當。
面對要素單向流動、城鄉產業分割、空間割裂等架起城鄉橋梁的難題,近些年來,屏南縣按照“地緣相近、業緣相親”原則,聯合鄰近的行政村組建片區黨委,通過跨村配置資源要素、搭建三級物流體系、采取異地共建項目等舉措,探索出符合實際、因地制宜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跨村配置資源要素
代溪鎮北墘村以釀制黃酒聞名,新酒清香、老酒馥郁,釀酒技藝代代傳承,被譽為“紅曲黃酒第一村”。受制于品牌意識不強、標準化程度低、信息不暢等因素,北墘老酒的銷售受到不少影響。北墘片區黨委成立后,利用片區優勢,搭建城鄉互聯通道,打通產銷發展關口,延伸“黃酒+文旅”運營服務,有力破解了北墘老酒“俏貨不走俏”的難題。
屏南縣以建強基層組織為抓手,探索推行片區黨委工作機制,依托片區中心村的產業基礎和發展需求,根據各村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實行談項目必談群眾增收、必談村財增收的“兩必談”議事機制,謀劃實施一批帶動性強、綜合效益高、發展前景好的產業項目。通過整體謀劃區域發展布局、跨村配置資源要素,把村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連接起來,以合作社為項目運作主體,提升生產要素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片區產業連片打造、各村協同發展。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成立19個片區黨委、覆蓋66個行政村,謀劃實施產業提升等項目119個,充分實現片區黨委“搭臺”,村貨上“專柜”,客人下“農家”的良性發展模式,有力推動城鄉“雙向奔赴”。
快遞服務走進偏遠山區
在晨曦初照的青翠山間,甘棠鄉王林村綜合便民服務點里的村民正在為豐收的李果產品稱重、打包、貼快遞單……呈現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過去,消費品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是農村物流最大的阻礙。為此,屏南縣積極發揮片區黨委牽頭抓總作用,投身城鄉融合發展,精心布局,搭建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高效物流體系,讓快遞服務真正走進偏遠山區,為當地農產品銷售打開新通道。
物流通到村頭,快遞送到門頭。片區黨委通過主動對接第三方物流企業,巧借“訂單農業”東風,降低進村快件派送費,削減物流成本,助力完善交通運輸、供銷、郵政等部門信息協同的“客貨郵”新模式。如今,鄉級綜合運輸服務站拔地而起,村級綜合便民服務站毅然矗立。這一體系不僅大幅縮短了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也讓村民輕松享受到電商帶來的便利。
坦途一通,物暢其流。片區黨委為屏南縣食用菌、芙蓉李等農特產品走出田間地頭搭建了快捷通道,推動助農包裹寄遞業務量從30萬件躍升至120萬件,打通全縣152個建制村末端配送網點,開通“客貨郵”融合試點線路10條,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聯村互促拓寬發展空間
一堆堆菌料厚積如山,一摞摞菌棒整齊碼放,在機械的轟鳴聲中,數十名工人各司其職,操作嫻熟地進行著備料、拌料、裝袋、高壓滅菌……走進嶺下片區的國家級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濃郁的菌香充斥鼻腔,菌棒加工生產線正規范高效地運行。嶺下片區食用菌的蓬勃發展僅是片區黨委帶動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屏南縣通過組建片區黨委,以立體條件差、資源稟賦不足、產業發展難突破的村為重點,采取異地共建項目、飛地發展產業等方式,推動各村取長補短、共建互促,破解“單村發展空間窄、產業提升難”瓶頸。聯合合作社全面開展集體“三資”清產核資,通盤考慮區域產業布局和項目建設需要,采取整合各村閑散資金、盤活閑置資產、集中流轉土地等方式對“三資”進行“打包利用”、優化重組,促進生產要素流動。
同時,將重點工作任務化、任務清單化、清單具體化,調動“一書記三大員”、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等隊伍力量,讓“千斤擔子人人挑”。2021年以來,共有650人結對服務237個項目,先后聘請20名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擔任片區發展顧問或黨委委員。目前,已成功打造龍潭文創、前汾溪研學、柏源稻田等多個帶動性強、示范效果好的產業片區,有力破解城鄉二元割裂難題,推動融合發展。
眼下,19個片區黨委如同繁星沉入屏南群山褶皺,由點向片、擴片成面,在沃野田疇中點亮了一條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的城鄉融合之路。(本報通訊員 張乾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