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高照,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朝陽社區的居民們,在自家門口的涼亭里享受著微爽秋風,他們正商量著給涼亭安上一副電動遮陽簾。
“看,網上都在推薦這個牌子?!币晃痪用裨捯魟偮?,旁邊一位居民就拿起電話:“喂,老李,裝個電動簾要多少錢???”頓時,這個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小區熱鬧了起來。
停車位怎么設置、微景觀如何改造、垃圾點建哪里、樓上住戶漏水怎么辦……小區里這些司空見慣的難題,有沒有大家共同認可的“解法”“流程”,是否有人斷得了這些“家務事”,最為居民們關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近年來,海曙區深化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統分沉”改革,在黨建統領下將社區工作政務和居務分類,重新確定治理規模和治理層級,根據群眾需求打造自治陣地“鄰舍家”,探索出“和鄰友約”治理法(共繪“和”諧底色、共推睦“鄰”自治、共享“友”好服務、共守良法公“約”)。目前,該區已建成“鄰舍家”268個,年均接待事項近萬件,通過居民自治解決民生問題3萬余件,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最薄弱和最細微處。
清官難斷的家務事,“統分沉”來解鈴
作為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區,海曙區在社區治理方面較早開始探索。但隨著時間推移,原有自治經驗也較早遇到新問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我們紫薇小區17號至19號樓前有一片空地,長期堆放著大件垃圾,久而久之成了衛生死角,雜草叢生。居委會進行了多次環境整治,大家每次累得‘汗噠噠’,而居民們認為這事跟自己不搭界,不參與維護,治理效果總是不好?!痹潞值烙P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蔣玲愛對此頭疼不已。
2020年8月,海曙區以擁有居住人口2.89萬、6個社區的“袖珍”型街道月湖街道為試點,推進“統分沉”改革。由于街道面積小、人口少,海曙區將街道公共服務中心直接升級為區域公共服務中心,在所有13個小區建立居民自治服務站。
海曙區民政局局長陳臣介紹,社區治理“統分沉”改革就是功能資源統合、政務居務分類、治理重心下沉?!敖y”即加強黨建統領,建立區域公共服務中心,上浮和整合原有分散式、碎片化的社區便民服務功能;“分”即讓社區工作政務和居務分類,騰出更多人力資源投入網格治理工作和引導居民自治服務,通過改革讓基層社工政務工作量平均減少40%,入戶走訪時間增加一倍以上;“沉”即建立“鄰舍家”小區居民自治服務站,搭建更加貼近實際的居民自治服務平臺,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段距離。
自治服務站,居民自主解難有了平臺
困擾紫薇小區多年的問題,開始有了化解的眉目——小區要把這個死角打造成小花園。
在社區黨委指導下,小區搭起了一個“鄰舍家”居民自治服務站,大家立下一個公約:凡是服務居民、推動社區建設的事情,都交給小區自治站負責。同時,社區黨委組織來自物業、業委會、社會組織等骨干力量成立“7+X”小區自治理事會,其中“7”指居民理事長在內的7位常任理事,“X”指主動參與的熱心居民。
于是,紫薇小區開啟了一場自治行動——由小區自治理事會統籌,小區黨員為主體,挖掘小區能人,聯動區域資源,帶動鄰里共同參與花園的打造,共享共管這片“小天地”。
短短一個月里,居民主動參與建設,分工明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社區黨委還積極聯絡黨建共建單位——天一閣·月湖景區管理委員會,請他們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和養護培訓,讓每盆花木都有自己的專業“管家”。
“因為保留原有綠地上三只鹿雕塑,大家給小花園取名叫‘快鹿公園’?!笔Y玲愛說,鹿既代表了公園里的三只鹿,也和寧波話“樂”同音?!翱炻构珗@就是快樂公園,現在附近的居民每天都會在這里轉轉聊聊,它真的給大家帶來了快樂?!?/p>
“小區治理單憑一些業主來推動,這樣的治理帶有極強的個人色彩,不利于小區治理結構的科學化、規范化?!痹谡憬I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王萍看來,黨組織和政府部門的有限介入,能夠幫助小區理順物業、業委會、居委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等治理主體間的治理機理,讓社區治理走上正軌。
推動黨建聯建聚力,吸納駐區單位和群眾力量,開展社會組織和黨組織“雙孵化”,為居民自主解難提供支持。目前,海曙區組建了105個社區治理聯盟,探索推出共富基金、校地共建、黨建統領分區共創等模式,全區每萬名戶籍人口擁有102個社會組織。
治理單元變小,群眾主動上臺“唱戲”
9月8日下午,住在印象花都麗苑小區的張欣逸一回到小區,就先來到“春光里”服務綜合體地下室的共享廚房,拿走前一天晚上訂購的四菜一湯?!耙还膊坏?0塊錢,還解放了幫忙帶娃的婆婆?!睆埿酪菡f。
這個共享廚房只供應晚餐,深受居民歡迎。據了解,試營業以來“顧客”最多時一天達140多人。
麗苑小區常住居民約1800人,多為三口之家,老年人口比例不到5%?!罢{研中發現,小區存在雙職工家庭沒時間做晚飯、年輕家庭不愿意做晚飯、部分老人沒精力做晚飯、早放學孩子不會做晚飯的痛點?!毙^居民自治服務站理事唐海軍介紹。
因此,大家共同商量決定成立“共享廚房”,將解決“就餐難”的念頭變成實實在在的項目——廚房設施、鍋碗瓢盆等物品購置,由自治站聯系物業,從小區公共收益中開支;垃圾桶、紙巾盒、廚房濕巾和大型廚余垃圾桶由熱心群眾無償捐贈;整個項目建設基金,則由理事會聯系社區黨委,爭取到來自區級“社區治理創新項目”資金和鎮級“五社聯動”社區治理項目資金的支持……
“原先的社區自治,是整個社區范圍內的自治。不同行業、不同習慣的居民在一起,很多公共事項難以形成共識?!睂幉ù髮W法學院副院長何躍軍說,適度的治理單元是居民有效自治的基礎,海曙區縮小治理場域,將社區自治的任務下沉到更小的小區治理單元,提升了社區治理的有效性。
目前,海曙區依托268個“鄰舍家”與小區自治理事會,通過“日值班—周走訪—月活動—季分析—年亮曬”的運作機制,配合社區專職社工以秘書長身份參與小區公共事務,以解決鄰里煩心事為重點,推動“群眾的事群眾商量著辦、群眾的事群眾參與著辦”。今年以來,累計協商解決問題近6000個。
和鄰促和美,以城帶鄉共建共享
“‘和鄰小院’是個好地方,有問題就到那里講清楚,很快就解決了?!边@兩天,集士港鎮山下莊村村民陳國民反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心情舒暢極了。
海曙區城鄉共生、村社并存。海曙區社會治理中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朱飛龍介紹,今年以來,海曙融合全區30個部門、17個鎮(鄉)街道的社會治理工作經驗,探索形成“和鄰友約”治理法,根據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實際打造的全新善治單元“和鄰小院”,與城市社區中的小區居民自治服務站共同組成“鄰舍家”自治矩陣,為民排憂解難、共創美好家園。
山下莊村常住人口1800余人,鄰里間、家庭中難免有各種矛盾?!皠撔略O立‘和鄰小院’就是為了收集村情民意,同時讓大家聚在一起,擺問題、說事實,話越說越明、理越辯越清?!贝妩h總支書記陳武偉說。
“和鄰小院”不是封閉的院子,而是按照微網格劃分,從村里美麗庭院創建示范戶中挑出民情聯絡員6戶,由他們家里的院子打造而來,向全村村民開放。陳武偉介紹,村民們閑暇時可坐下聊聊,如果有問題和矛盾,就在這里讓民情聯絡員協調。不僅如此,小院里還定期召開網格議事會,村民對村里的建設和發展如果有意見建議,民情聯絡員會及時向專職網格員反饋。
今年79歲的陳國民,是土生土長的山下莊村人。今年3月,他發現從村文化禮堂門口到原鄉老街的路上路燈數量不多且大多光線不足,村民走夜路時常有磕絆。在“和鄰小院”的網格議事會上,陳國民和其他代表一起向聯絡員反映了這個問題。會后,問題經過實地走訪確認,流轉到了集士港鎮城建辦。不到一個月,由鎮城建辦牽頭,山下莊村委會及時落實整改,在周邊共安裝了55盞別致的“國風”造型太陽能路燈。
依托“鄰舍家”自治陣地,“和鄰友約”治理法有機串聯起政府、黨員群眾、社會組織等多元治理主體,形成“以城帶鄉、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案呱较盗小碧厣驹阜掌放坪w了高山黨務政務幫辦、數字農業、巡回醫療、應急救援等,將城市服務資源拓展至高山,為全區18個高山村、7300余名群眾提供醫療問診等各類服務,年均解決需求1.6萬項;城區“紅色訪問員”“紅色背包客聯盟”等志愿服務隊伍,為鄉村助老、文化生活和家園建設等量身定制“專享服務”。
(本報記者 曾毅 本報通訊員 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