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我的父母是扎根大陳島的第一代墾荒人,上世紀5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這里,和那代人一起創造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從小,我就非常崇拜能夠輕松爬上電線桿的電力工人,也感激他們為千家萬戶守護光明,向往成為其中一員。1987年,一聽說大陳島電力建設需要人才,19歲的我立即去應聘,進入大陳島電力系統做學徒工??恐还蓻_勁,一個月后就成長為能完成整套作業的電力工人,和老師傅們一道,曬著太陽立桿子,吹著海風爬線桿,成了海島上一個平凡的“光明使者”。
在上一代電力工人的努力下,上世紀80年代,大陳島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供電,為島上居民帶來了很大便利。但上大陳島的電網建設依舊薄弱,建設上大陳島電力系統的重任落到了我們這一批電力工人肩上??钢氖镏氐腻^樁上山、立起10米高的桿子、打下1.7米深的桿洞……隊伍里沒人叫苦叫累,一心只想讓大陳島的居民用上“安心電”。
1995年,我當上了線路班長,肩上的責任更加重了。架線、抄表、故障搶修……為了守護上大陳島、下大陳島的用電安全,我時常帶著隊伍,坐上擺渡船往返搶修。居民們待我們像親人一樣,還給我起了個外號——“海鯽板”,這是我名字的土話諧音。我覺得“海鯽板”這種魚敢于斗浪、激流勇進的特點很符合我的工作——島上陰晴不定,天氣越是惡劣就越需要我們;頂著風浪出海,冒著雨雪搶修,更是家常便飯。
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大潮讓很多電力工人產生了轉行的想法。我也曾動搖過,但始終覺得應該做對國家、對人民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使命,更是“墾二代”責任擔當的傳承。那段時間,我和妻子長時間兩地分居。2001年,單位把我調離了海島,可我最牽掛的還是大陳島居民的用電安全。2011年,帶著從其他供電所學到的先進經驗,我主動要求調回大陳島工作。11年間,大陳島上的供電體系具備了抗臺風、抗腐蝕的能力,電網建設的目標也從有保障向高質量轉變,居民真正過上了現代化生活。
未來,大陳島的“光明夢”將傳遞到下一代青年電工手上。希望他們繼續守護光明,照亮更多人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