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一位知識分子的“長征”


    發布時間:2017年07月13日 08:51
    來源:光明日報

      黃大年在松科二井科鉆項目現場。資料照片

      82年前,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上,一個英雄倒下了,紅軍戰士掩埋好同伴的遺體,抹去眼淚,踩著泥濘,向前、向前……

      這樣的場面何其悲壯,在一個中年知識分子的腦海中,浮現了一遍又一遍。

      多少個深夜,吉林大學地質宮507辦公室的一盞臺燈下,他放下手中厚重的圖紙,揉著酸澀的雙眼,翻開手邊的長篇報告文學《長征》,觸摸著那些飽蘸血火與光彩的故事,一股熱流仿佛又重新回注疲憊的身體。

      正是這股熱流,驅使著他從西南跨越幾乎整個中華大地來到東北求學。

      正是這股熱流,驅使著他胸懷報國之志跨越亞歐大陸前往英國深造。

      正是這股熱流,驅使著他18年后從倫敦奔回期待已久的祖國,更驅使著他像一架飛速行駛的列車,從地上,跨越地表,“奔向”地心,引領中國科學家沖入“深地時代”。

      直到,在58歲的節點上,戛然而止。那本鮮紅色封皮的《長征》,定格在564頁,在那一頁上,主人做了最后的折角。

      他叫黃大年。

      生前,他有許多個頭銜,國家“863”環資領域主題專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獲得了很多榮譽,他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是時代楷模,是杰出科學家,是全國優秀教師……

      然而,他最喜歡的稱呼是——戰士。

      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p>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征路上,黃大年抱著“活一天就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的信念,在通往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上,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留給后人的,是悲傷,是惋惜,是嗟嘆;更是鼓舞,是激勵,是繼續奮力向前的澎湃激情。

      “國家需要黃大年”

      “大年的離世,是地質界和國防系統的重大損失?!奔执髮W地探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的這句話,絕非過譽。

      大國崛起,競爭無處不在。

      在大宗礦產資源領域,我國礦產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3,依賴進口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未探明的“2/3”,究竟在哪里?在陸地下500米至4000米乃至更深的地方!

      當西方發達國家勘探開采技術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時,我國卻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國面對國際能源競爭必須解決的戰略問題。發展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是其中的關鍵。

      做地球深部探測最重要的技術裝備有四類:地震儀、電磁儀、無人機用航磁儀、鉆機。

      “這些裝備,我們95%都要依賴進口。而航磁儀這種高精尖裝備,除了探明地下礦藏,還能在空中和水下精確發現隱伏目標,用于軍事防御。因此,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對我們施行嚴格的裝備禁運和技術封鎖?!敝袊刭|科學院原副院長董樹文說。

      “這是國家發展無法回避的問題,如果沒有深部探測裝備,能源安全、向深地進軍,一切都是空的,更遑論國土安全?!眹摇扒擞媱潯睂<掖捃娂t一語道破,“正因如此,國家需要黃大年?!?/p>

      1992年,取得原長春地質學院碩士學位,已留校任教的黃大年獲得“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的全額資助,被選送英國攻讀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這個來自廣西的青年人成為這批公派留學生中唯一的地學成員。

      1996年,黃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主攻的正是地球深部探測技術研究。學成之后,盡管導師極力挽留,黃大年仍第一時間返回了母校。

      回國后,老校長孫運生聽取了他的匯報,敏銳地預見到,培養人才機不可失,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決定讓黃大年繼續留英工作。

      背負著師長的殷殷期待,38歲的黃大年又一次出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成為當時從事該行業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一。

      這一去,就是13年。

      這13年里,他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歷任研發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培訓官。他帶領一支由牛津和劍橋畢業生組成的頂尖團隊,致力于高效率地球探測技術。由他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多數產品已應用于世界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被追趕者”。

      他的家庭早已成為少數躋身英國精英階層的華人家庭,學醫的妻子張艷在倫敦開了兩家診所,在劍橋大學旁擁有超過500平方米的花園別墅,寬闊的草坪、豪華的汽車……

      但這段經歷,在黃大年的回憶中,就像是一場戰斗,“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于國家強大后盾,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從未言敗,也幾乎從未敗過!”

      但這僅僅是序曲,18年潛心磨礪、18年蓄勢待發,黃大年心中,有更強烈的渴望,那才是人生真正意義上的戰斗。

      “在這里,我就像個花匠,過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

      “咱們回去,馬上!”2009年年底,黃大年一改往日溫和的語調,堅定地對妻子說。

      這源自時任吉林大學地探學院院長劉財給黃大年發的一封郵件,郵件中是國家“千人計劃”的有關材料。

      這封郵件讓黃大年心潮澎湃。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1982年1月,他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這樣寫道;

      “我一定會回來的!”18年前,他對為自己送行的老師說;

      “是時候了!”18年來,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就禁不住淚流滿面的他對自己說。

      沒給自己留任何后路,他用最短的時間辭職、辦好回國手續。妻子張艷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價格賣掉了自己的診所。那天,處理完診所的所有善后事宜后,蹲在醫療器械中間的張艷失聲痛哭。畢竟,18年的英倫生活,有很多不舍……

      他的科研團隊再三挽留:“大年,別走,你在這里,我們會有更多成果,你走了,就再不能使用以前的研究了?!?/p>

      他卻說:“在我的祖國,這個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我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那都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成功?!?/p>

      朋友們不理解:“年過半百,正該安心享受人生,你還要折騰什么!”

      他卻說:“在這里,我就像個花匠,過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國家在召喚,我應該回去!”

      他的回國,震動海外,有外國媒體報道說:“黃大年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p>

      “他這一回來啊,就像跑步上了戰場”

      2009年12月24日,長春。頂著紛飛的雪花,黃大年走下飛機,站在祖國的大地上。

      他深知,自己面臨的將是怎樣一場攻堅戰。

      6天后,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簽訂全職教授合同。

      黃大年急??!

      在黃大年生前為數不多的采訪中,他表達了這樣的憂慮:“在入地探測裝備上,如果說人家是導彈部隊,我們還是‘小米加步槍’??!”

      朋友孫偉看得真切:“他這一回來啊,就像跑步上了戰場!”

      “當時我們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想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突破,缺一個領軍人物。正著急時,有人推薦了剛回國不久的黃大年?!笨萍疾恳晃回撠熑嘶貞浀?,“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經費上億元的項目里,黃大年分不到一分錢?!薄皼]問題!”黃大年不假思索的回答讓對方愣住了,“我有一肚子的想法和本事,只要國家需要,我就和盤托出?!?/p>

      2010年春天的一個早上。項目課題組長視頻答辯會馬上要開始,但人員還沒到齊,匯報材料也沒交全?!叭烁∮谑?!”電腦前的黃大年手一揮,猛地把手機砸向地面,把手機屏幕摔了個粉碎。助手們都驚呆了,從沒見過黃老師發這么大的火?!皡R報材料不好好做,開會不按時到!這可都是國家的錢,都是納稅人的錢??!”黃大年拍著桌子吼道。事后,黃大年向董樹文坦言:“我有時很急躁,我無法忍受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國土資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船重工、浙江大學……多個部門和機構里,都能找到熟悉黃大年的專家。就連黃大年自己團隊里的成員,也很難搞清楚他在同時承擔多少項工作。

      回國7年間,國家“863計劃”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兩個經費上億元的大項目,作為首席科學家的黃大年一力承擔。同時,他協助國土資源部完成戰略部署,組織“千人計劃”專家成立科技創新建言獻策工作組,帶領吉林大學十多個學科建立新興交叉學科學部。

      回國7年間,陸地大功率電磁勘探系統、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無纜自定位萬道地震勘探系統,我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裝備“地殼一號”……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學家鍛造大國重器,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睉鹇蕴钛a多項技術空白。

      2016年6月28日,以他所負責的第九項目“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結題為標志,短短幾年時間,中國深部探測能力已躍居國際一流水平,部分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歐美學界發出驚嘆——中國人不再沉默了,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

      是夜,慶功宴上的黃大年喝掉半瓶白酒,淚水縱橫,“咱們追上了,終于追上了!”

      “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山河破碎,長征勇士“為主義犧牲,為工農死節”。作為和平年代的知識分子,黃大年的信仰又是什么?

      他的弟弟黃大文、他的“千人計劃”朋友、他身邊的許多人竟異口同聲地告訴記者,“那一定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2004年,遠在廣西的父親病重。此時,黃大年作為英國公司派出的代表,與美國專家一起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處進行“重力梯度儀”技術攻關。如果不是導師極力推薦,美方不會讓一個中國科學家參與其中,而一旦退出,就再也不能返回。攻關進入關鍵時刻,黃大年忍著眼淚,堅持做完試驗。再次回到陸地之上,父親早已離開人世。

      兩年后,在美國空軍基地,同樣的試驗從潛艇搬上了飛機。黃大年的母親恰在此時陷入病危。彌留之際的老人通過越洋電話對他做了最后的叮囑:“大年,你不用回來。你要記住,你是有祖國的人……”

      黃大文說,沒能在父母跟前盡孝,是哥哥心中永遠的痛,但若重來,也許也不會有第二種選擇。

      因為,在黃大年心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黃大年對待科研不唯上不唯權不唯關系,不允許你好我好大家好,他看重的是國家利益?!眹临Y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平說。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的第九項目,涉及數億元經費,作為負責人,如何有效組織科研力量,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黃大年沒有把眼光僅僅盯著自己的學校,而是放眼全國,尋找最適合的科研單位。

      許多單位想要參加,他不提前通知,直接“飛”到人家的實驗室和車間,摸清對方資質和水平。一旦選到合適的科研單位,他會直接給對方負責人打電話,開口便說:“我有一個幾億元的項目,想請您單位參與進來研究?!币灾劣诤芏鄦挝坏念I導接到電話簡直不敢相信,“誰會主動給錢、給項目?不會是騙子吧!”有些自認為和他關系不錯的專家找來,想“爭取經費”,他一句“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噎得對方說不出話。

      后來,大家發現,“居然連吉林大學也沒有多拿一分錢”。

      為此,黃忠民曾與他爭執,“學校學院年底都有考核,在項目和經費分配上,你給吉林大學做了什么,給學院又做了什么?”黃大年聽罷只回答:“可這是為國家做事?!?/p>

      項目按進度要定期開會,有些專家承擔的科研任務比較多,不能全程參加,他的回應毫不客氣:“如果想要掛名,就不用來了?!遍_論證會,無論什么人在場,他發言從來實事求是,直指重點。

      因為,在黃大年心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王獻昌說:“大年回國,什么行政職務都不要。他是院士評審專家,以他的能力和貢獻,早就可以申報院士了。我勸他抓緊,可他卻說要先把事情做好,這個暫時不考慮?!秉S忠民說,黃大年參加學術會議或是講座,能準備十幾頁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榮譽材料啥的,半頁紙都不到。

      因為,在黃大年心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拼命黃郎”

      總怕“趕不上”的黃大年,是一臺超負荷運轉的機器,不斷透支著自己。他是一個“輕傷不下火線”的戰士,帶著團隊沖鋒、再沖鋒。

      在助手的眼里,黃大年的工作有兩個狀態:加班和出差。同事們背后送給他一個雅號——“拼命黃郎”。

      是的,他真的是在拼命!

      從早上八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鐘,早上八點又重新出現在辦公室,周而復始。地探學院所在的地質宮大樓每晚10點關大門,可這條“禁令”卻對黃大年不起作用?!包S老師總是后半夜來敲門,剛開始我們不高興?!钡刭|宮門衛龐春江回憶,“但后來時間長了,我們覺得他才是真不容易,就告訴他‘無論多晚進出,喊我一聲就行’!”

      生活上,黃大年不講究——餓了,有時吃兩棒烤苞米,有時干脆不吃;困了,灌一杯黑咖啡;倦了,披著舊夾克瞇一會兒,或是大冬天干脆打開窗戶凍得一激靈繼續工作。

      工作上,他追求無懈可擊——哪怕凌晨一點發現匯報材料上有一個錯別字,也必須重新修改打印校對,哪怕忙到天亮也不歇氣。

      除了加班,就是出差。7年間,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160多天,而幾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的。秘書問他訂哪一趟航班,他總是頭也不抬:“就今天最后一趟吧?!?/p>

      司機劉國秋說,黃大年出差往返總是在半夜,“一上車就開始接打電話說項目的事兒,一說就是半個多小時”,有時突然沒聲兒了,一轉頭,原來是他舉著電話歪在后座兒睡著了。后來,劉國秋干脆從自家拿來枕頭被子,常備在后座上。

      助手于平說,黃大年出差,在飛機上不是寫材料就是修改PPT,“從來不閑著”。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田梅說,每次在北京開會碰見黃大年,他總是“帶著小跑,一頭汗”。

      只要黃大年在學校,辦公室門口就經常排著長隊。秘書王郁涵說:“黃老師健談,別人問一個問題,他能給講兩三個小時,等他的人排也排不完,簡直需要個叫號機?!?/p>

      忙碌的黃大年也有鐵漢柔情的流露。

      2016年元宵節,在辦公室加班到半夜的黃大年,發了一段文字到微信朋友圈:“辦公樓內燈稀人靜,樓外正是喜氣洋洋。我們被夾在地質宮第5層,夾在‘十二五’驗收和‘十三五’立項的結合部,夾在工作與家庭難以取舍的中間?!?/p>

      難以取舍,終究也要取舍。

      為了趕項目進度,女兒在英國的婚禮被一推再推,2016年5月8日,黃大年好不容易擠出時間赴倫敦參加了婚禮,而這,竟成了他和女兒見上的最后一面。

      2016年教師節,在外出差的黃大年在微信中感嘆:可憐老妻一再孤獨守家,周末、節日加平時,空守還空守……回國6年多,在長春南湖邊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孤獨的妻子“從燦爛到憂郁”“從微笑到焦慮”,總說“忙完這一年就好了”,卻一年之后又一年。

      因為有取舍,他犧牲了自己的健康。

      2016年6月27日,在前往北京參加“深部探測”項目結題會的前一天,連著熬了三個晚上的黃大年暈倒在辦公室的地板上。

      “不許跟別人說?!边@是黃大年醒來后對秘書說的第一句話。開會前,他倒出幾粒隨身帶的速效救心丸,一仰頭扔在嘴里,就走進了會場。

      后來的幾個月,昏倒和胃痙攣的頻率越來越高,助手勸他去體檢,他總以忙來推脫,自己從家里拿幾粒藥生生頂著……王獻昌很心疼:“你這是拿命在做科研??!這么下去,鐵打的身體也扛不??!”他在微信里回復得干脆:“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11月29日凌晨兩點,因為胃部劇痛,黃大年暈倒在北京飛往成都的航班上。在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急診室里,醫生想伸手抽出他懷里的筆記本電腦,卻發現被他箍得死死的。蘇醒過來的黃大年,睜眼看到電腦,才長舒一口氣:“里面的研究資料可不能丟,我萬一不行了,千萬要交給國家?!?/p>

      回到長春,黃大年被“強制”做了體檢。等結果的那兩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檢查結果出來了:膽管癌。腫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手術前,在病房里,黃大年一邊叮囑著于平“把咱們的經費再砍掉一些”,以確保項目其他機構能積極參與,一邊對前來探望他的吉林大學校領導說:“手術后兩個禮拜就回來上班,絕不會影響工作!”

      然而,2017年1月8日,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的病床上,這個“鐵打”的戰士再也沒有醒來。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黃大年常把人生比作戰場,把自己當作戰士,為什么?

      這要從他家里的一把刀說起。

      20世紀80年代,從原長春地質學院畢業的黃大年新婚,一個在軍工廠工作的朋友用廢鋼給他磨制了一把刀,作為賀禮。刀刃極鋒利,簡直削鐵如泥。黃大年一直珍藏,說“像極了自己”。

      朋友們知道,黃大年雖是一介書生,但心中始終有一個“英雄夢”。

      他向往英雄的豪氣干云。

      中學時代,在貴港中學,他的同學很多是廣州軍區塔山守備英雄團野戰部隊的子弟。每天同學們聚在一起,神往的是以一敵十的戰斗英雄,吟誦的是“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直到幾十年過去了,黃大年仍然走路咚咚響、講話嘎嘣脆。

      他傾慕英雄的壯懷激烈。

      在海外工作期間,有一次他和好友孫偉兩家一起回國到長白山旅行,回程路上,孫偉不經意提起:“這附近不遠就是靖宇縣了?!薄澳俏乙欢ㄒタ纯?!”當即,黃大年改變行程,拉著兩家人直奔楊靖宇將軍的犧牲地。孫偉記得,在那里,他看了很久很久。

      黃大年的英雄夢滲透在每一個項目中。

      在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啟動伊始,他效法軍事演習,提出“紅藍軍”對陣的思路——一方面引進國外先進裝備平臺,對照著自主研發原創裝備,時時參照。

      他在主持項目中嚴格執行軍事化管理——引入世界先進的管理軟件系統,把項目進度嚴格分割到每季度、每月甚至每天,每晚11點他必檢查,誰偷懶誰勤奮,一清二楚,任何人都拖延不得。

      他的英雄夢澎湃著熱血,有時執著得不禁令人莞爾。

      有一年,黃大年與妻子和助手團隊赴歐洲講學。會場外,是一片社區健身場地?!按竽?,你也很久沒抽時間運動了,這會兒趁著沒事兒,就在這兒鍛煉鍛煉吧?!逼拮永氖?,就往場地上走?!八懔?,趕緊走吧?!秉S大年瞥了一眼場地,扭頭就走,妻子和秘書追都追不上。后來,在開會間隙,黃大年偷偷對秘書說,“不是我不想動動,但場地上那么多外國人,人家做十個俯臥撐,我就能做五個,咱絕不能給中國人丟人哪!”

      “知識分子無論放到哪里,都會發光”

      這個一身熱血的漢子,在他人眼里,同時也是一個“完美、純粹的知識分子”。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田梅……許多與他相熟的科學家在記者面前,都對黃大年不吝以這樣的贊美。

      知識分子何為?“知識分子的職責是守護人類的基本精神價值,努力使社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闭軐W家周國平曾這樣說。

      黃大年的父母是廣西地質學校的教師,從小給他講錢學森、李四光的故事,在父母的描述中,他們“性格堅韌”“是民族的脊梁”。

      在鄉村“五七”中學就讀時,學校老師里有很多是“下放”的“大知識分子”,在黃大年的回憶中,他們“認真、不茍言笑、忍辱負重卻愛才、惜才”。

      “是他們讓我懂得了,知識分子無論放在哪里,都會發光?!彼f。

      在黃大年辦公室,辦公桌后面習慣并排擺著兩把椅子,學生或訪客來了,他不會讓他們坐到桌子對面,而是挨著他坐下,真正促膝談話。在外開會交流,遇到場地緊張,他會優先把沙發讓給別的專家,自己則尋個小板凳,甚至徑直坐在地板上。

      對于新回國的人才,他格外關心?!澳闵┳踊赜?,你把我的車開走一臺吧,這樣你生活會非常方便?!?016年5月郭旭光博士回國探親,僅見過三次面的黃大年就這樣對他說,讓他感喟至今,“像兄弟一樣”。

      2010年,吉林大學啟動“名師班主任計劃”,設立“李四光班”。

      黃忠民想到了黃大年,但心里也在打鼓:承擔著數億元的重大項目,他哪有時間來當本科生的班主任?他只試探性地一問,黃大年沒有半分猶豫,“我非常愿意”。

      學生們幸福了:搞地質研究需要大型復雜在線軟件,黃大年馬上自掏腰包給全班24名學生每人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實驗室和科研平臺都位于大樓的頂層,冬天冷,夏天熱,黃大年自費給每個房間配備了電風扇和電暖氣;夏天怕學生們中暑,他囑咐妻子給學生們煮綠豆湯;霧霾天的時候,他給學生們準備防霾口罩;學生沒錢去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路費全部由他支付;學生深夜還在微信群里“冒泡”,他還趕緊叮囑“要早點睡覺”。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倚在床上打著點滴,讓學生們輪流來病房,為他們答疑;他記掛著團隊里的姚永明要參評副教授,硬是用顫抖的手,歪歪扭扭地寫下一段推薦語。

      他不在意自己,卻愛惜這些青年才俊?!叭缃?,中國正努力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而這段并不平坦的進程需要幾代人去完成。如何培養更優秀的人才,讓文化與智慧長久地傳承下去,值得每個人思考?!?/p>

      7年間,他指導了44名研究生,其中1人獲得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1人獲教育部博士學術新人獎,3人獲吉林大學研究生優異成績最高獎“李四光獎”,1人獲吉林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8人獲國家獎學金。

      黃大年生前曾對記者說:“我的生活很簡單,夠用就好,我的錢用在哪里?都用在學生身上?!彼ナ篮?,很多人想不到,享受“千人計劃”近百萬元年薪的黃大年,所有賬戶加起來的存款,只有幾十萬元。

      “能讓中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幫人在拼命,不是我一個人”

      “2016年,‘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

      2017年1月1日。病房里,手術后18天的黃大年手臂上插滿了管子,在青年教師焦健的幫助下,認真地收聽著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前一天晚上,他已經托護士把這段視頻錄下來,拷貝進電腦里,看了好幾遍。

      聽著講話,黃大年顯得有些激動,他猛地深吸一口氣,用沙啞的聲音對焦健說:“國家對科技創新這么重視……我高興……你們都要準備好,加油干啊……”

      黃大年口中的“你們”,既有年輕的科研后輩,更有和他一樣的知識分子中堅——“能讓中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幫人在拼命,不是我一個人,在中國做科學,玩命去干,不是我一個人!”

      在記者采訪的海歸專家中,很多人與黃大年因“千人計劃”聯誼會而相識,因為各自都十分忙碌,他們甚至沒有和黃大年單獨吃過一次飯,即使談話也總共加起來只有幾小時,但大家在一起卻心有靈犀,“我們回國的選擇是一樣的,對國家發展的想法是一樣的,對事業的拼搏是一樣的,哪怕只是寥寥數語、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我們是一群立志報國的人!”

      于平說,原以為黃大年走了,大家就散了,沒想到,大家還在,都在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一批和黃大年一樣的海歸專家正在努力把黃大年一手建立起來的新興交叉學部完善下去。黃大年的學生有的已經留校,一口氣承擔了好幾個項目,要把老師的事業完成。還有更多的學生出國深造,他們沒有忘記向老師許下的諾言:“出去一定要回來,回來一定要報國”。他們將成為中國地探學的生力軍。

      黃大年曾說,自己的偶像是“兩彈”元勛鄧稼先,“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么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對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边@是黃大年當年寫在入黨志愿書中的誓言。

      這是一個戰士的誓言。

      一生無悔。

      (記者 楊舒 鮑盛華)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