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黃大發的先進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他被贊譽為“當代愚公”,并榮獲“時代楷?!狈Q號?;蛟S“黃大發”對一些人來講僅是一個普通的名字,但是對于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的村民來說,黃大發就是一個“奇跡”,是點亮貧困山區人民群眾希望的“一盞燈”,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一面旗”。
黃大發曾擔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黨支部書記,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他就帶領全村干部群眾,歷時30多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這條渠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發渠”。隨后,黃大發又帶領全村干部群眾,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當地“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飯,過年才有米湯喝”的貧困面貌,用實際行動展示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始終不忘初心、不畏艱難、不辱使命。
不忘初心,始終把百姓裝在心里。入黨時,黃大發就決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底,當好群眾勤務員,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在擔任村干部的幾十年里,他時刻想著“多為群眾做點事”,村里的事情,比誰干的都起勁。在群眾大會上,為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他立誓“為了水,我愿意用命來換”,終于說服了全村百姓;為了讓“大發渠”盡快立項,黃大發穿著單薄的衣裳、穿著破膠鞋,冒雨步行200多公里到縣城找水利部門;為了給村里砍出一條電線線路,黃大發總是沖在最前面,“衣服都被刺破了”。這些都是黃大發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真抓實干好黨員形象的真實寫照。
不畏艱難,始終把困難踩在腳下。面對草王壩的大山、絕壁、險崖,黃大發毫不退縮、敢為人先,立志“修水渠”。在第一輪修渠失敗后,一些人開始反對、嘲笑和指責黃大發,但是他從不服輸,相信沒有努力干不成的事,表態:“這次不把水引來,我的名字倒過來”;當修水渠缺資金時,他號召“想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干”,村民們把自家的雞蛋、黃豆、蜂糖賣了換錢,湊錢修水渠;當修水渠遇到技術難題時,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是文盲的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從零起步,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一張圖一張圖的學習,最終成了水利專家。在黃大發的字典里就沒有“難”字,只要想干、肯干、用心干,就一定能干好,在他身上始終閃亮的是共產黨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為民謀利終不悔的精神品質。
不辱使命,始終將責任舉過頭頂??恐还蓻_勁、一種信念、一種責任感,黃大發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在絕壁上鑿水渠,改變了村子“滴水貴如油”歷史。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展開“坡改梯”,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種滿了稻子、果樹。識字不多的黃大發還認識到真正要拔掉窮根,還是得靠讀書,決不讓后輩們吃二茬苦,正所謂“扶貧先扶志”。在黃大發帶領下,村里的小學多次遷址,校舍條件不斷改善?,F在僅百余戶人家的草王壩,已經走出了23名大學生,實現徹底挖掉“窮根”,摘掉“窮帽”的目標指日可待。
黃大發這位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卻有著不平凡的事跡,他是新時期基層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更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時代楷模。廣大黨員干部要以黃大發為行動標桿,向他看齊,并從他身上汲取不斷前行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