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富民守邊的“活界樁”——記云南省鎮康縣原外事界務員、黨的十八大代表畢世華


    發布時間:2016年11月17日 10:56
    來源:經濟日報

    上圖 畢世華(左)和鄉親們在一起。(資料圖片)

    下圖 畢世華(前)帶領大家巡邊。(資料圖片)

    紅巖村是我國西南邊陲一個不太起眼的小村莊,位于云南臨滄市鎮康縣城西北部邊境上,有5個村民小組與緬甸山水相連,邊境線長6.7公里。這里曾經貧窮落后,自2007年起,全村人利用獨特的氣候優勢,全力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產業,人均年純收入超過了6000元,村級經濟實力在全縣名列前茅。

    說起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都會夸贊他們的領頭人——村黨總支書記畢世華。他不但帶領大家過上紅火日子,還把自身另一個職責——界務管理員做到了極致,令界務管理員在當地有了一個特別的稱謂:“泥腿子外交官”。熟知他們的邊民更送他們一個親切的稱呼:“活界樁”。畢世華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家世代生活在邊境上,守好了邊境,就等于守好了我自己的家”!

    致富路上“領頭雁”

    紅巖村因產業結構單一,農民曾長期增收緩慢。2007年初,畢世華當選為村支書,對農民困境有過長期思考的他,很快確定了致富增收新思路:壩區發展甘蔗,山區發展核桃,城郊培育三產,力求在結構調整上取得突破。

    紅巖村地處亞熱帶,畢世華便動員刷布廠自然村的村民發展甘蔗種植產業。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資源,他準備大干一場:跑項目、找資金,把低產田進行徹底改造,大力發展比玉米效益好得多的甘蔗產業。

    然而,村民們祖祖輩輩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想改變種植模式談何容易?村民們的抵觸情緒超出預料。畢世華就對干部們說:“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群眾看?!彼麕ьI黨員建起了560畝甘蔗示范種植基地,當年種植當年見效,每畝甘蔗比種玉米增收了1000多元。

    村民們看到種甘蔗的甜頭,熱情高漲,紛紛找到畢世華要求改造低產田地、修建蔗區道路,第二年陸續改種上了甘蔗。僅4年多,刷布廠自然村甘蔗種植就發展到2600畝,成了周邊村寨艷羨的甘蔗專業村,戶均甘蔗收入達2.3萬元。

    2012年起,畢世華又帶著全村發展咖啡、澳大利亞堅果、大棚蔬菜等經濟效益更好的產業。為使紅巖村的小康之路更加堅實,他將基層黨建與產業發展融合起來,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聯+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把全村835戶組建為59個產業合作聯,由黨員或致富帶頭人任聯長,實行生產互助、信息互助、資金互助、和諧互助。目前,全村種植核桃1.543萬畝,咖啡4060畝,堅果4060畝。

    紅巖村村委會主任楊文剛說,“為發展經濟,畢世華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修建產業路,共修了8條,100多公里,帶動全村人均年純收入提高4000多元”。

    安寧生活“守護者”

    日子好過了,畢世華還不忘另一職責——界務管理員?!坝袊庞屑摇薄坝羞吘陀蟹馈笔撬摹翱陬^禪”。

    2007年4月,畢世華被省、市、縣外辦評為外事界務管理員,負責中緬邊界鎮康段117號至121號界樁界務的管理和巡邏。為保證國境線的安全,他組建了由黨員、干部組成的護村隊,每天對國界進行巡邏,并堅持每周2至3次親自上國界巡查,確保萬無一失。

    2009年8月,與云南鎮康接壤的緬甸地區發生軍事沖突。畢世華迅速帶領工作組趕到118號至121號界樁間界線不顯眼地段,安插上5面國旗,進一步明晰了國境線。當時,槍炮聲正密,畢世華不顧危險,只身一人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在邊境線上,有效保證了我國領土的神圣不可侵犯,防止了境外人員越境傷及無辜群眾。

    緬方沖突事件后,大量緬甸邊民進入我國境內避難。紅巖村接納了許多難民,村民們的生產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

    畢世華作為一名外事界務員,有責任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不受侵犯,有責任維護和增進雙方老百姓間的友誼;作為一名村干部,有責任維護寨子的安寧與穩定,讓大家知道此時應該做什么,作為一名中國人是多么幸福。

    在他的帶領下,紅巖村善良的村民們齊心協力,創造了奇跡:在難民滯留近半個月的時間里,當地沒有出現一例人員死亡,沒有發生過一起人畜傳染病,甚至沒有出過任何刑事和治安案件。

    難民返回時,許多人前來辭謝。大家依依不舍地緊緊握住畢世華的手,連聲說,“以后有機會,一定到我們寨子串一串,我們要用最好的酒招待‘畢界樁’”。

    作為界務管理員、村干部,畢世華感到了肩上的責任和村民的信任:“只要我在村里一天,就要盡全力讓鄉親們過上安穩,富裕的生活?!?/p>

    榮譽加身更勤勉

    十多年來,全村在畢世華的帶領下,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村民范朝紅說,“畢書記上任后,發展了種植、養殖產業,我們家家戶戶都養上了豬,買上了摩托車。對比以前的收入,我們已經翻了三四番了”。

    “我們村民有什么困難,只要反映給他,就能及時得到解決;有了矛盾糾紛,只要反映給他,就能及時得到幫助調解。他是個好支書,我們都認可?!碧崞痤I頭人,村民楊文義說。

    2010年,畢世華被評為感動臨滄人物;2012年,光榮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榮譽接踵而至,畢世華也很感慨,“榮譽越多,我就感到肩上的擔子越重。應該說,榮譽也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更能激發我為民服務的決心”。

    說起當選十八大代表,畢世華說,“這是組織的關心,也體現了組織對我們工作的認可,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從北京回到村里以后,我及時組織村民進行了十八大精神學習,并結合村上的實際情況,對今后的發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發展思路,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以及產業發展布局等進一步落在實處”。

    “畢書記參加十八大后,為村里引進了規范種植管理。今后,我們的收成就能更好了?!狈冻t說。

    傷殘不損報國志

    “對面到處聽得到槍炮聲,你不怕嗎?”畢世華在2009年緬方沖突事件中冒著危險插完國旗回來后,很多人這樣問他。他總笑著回答,“害怕!但必須有人去做??!只要國家需要,我就應該做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情。我感到很自豪,即使真的出了意外也決不后悔”!

    不料,不幸卻悄然降臨:今年初,畢世華不幸因公傷殘,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以后再也不能從事引以為豪的巡邊工作了。

    2015年2月9日,緬果敢地區發生戰火,我國邊境維穩工作空前繁重。畢世華在指揮部和外事部門的領導下,結合界務員管理職責,配合駐軍、武警、公安及地方黨委政府,積極開展了各項工作。

    2016年1月3日,駐軍部隊來到118號界樁附近核查有關情況。當時,畢世華為大家帶路,行進至118(2)號界樁附近時,“轟隆”一聲巨響,他不幸踩中緬方交戰人員埋到我方一側的地雷。經診斷,他左膝蓋以下被當場炸斷,右腿嚴重受傷,造成重度殘疾,被評定為因戰傷殘五級。

    畢世華回憶說,“一聲巨響后,我的雙腿就失去了知覺。然后,我倒在地上,發現雙腿已經被炸傷,左小腿已經不在了,不住流血。我就撕了衣裳,給自己做一下簡單的止血處理。一兩分鐘后,同去的人背上了我,隨后把我送往醫院”。

    雖然不能從事界務員工作了,畢世華表示,在今后的外事工作中,自己還要發揮工作特長,力所能及地協助界務員做好邊境上的一些政策法規宣傳和維穩工作?!爱斀鐒諉T是我的一大愿望。自己從小就生活在邊界線上,守好了邊界,就等于守好了自己的家?!碑吺廊A說。

    接替畢世華的界務員李俊學說,“畢大哥是我們的榜樣,我會竭盡全力巡護好這段國界,看護好界碑,守護我們的家園”。(周 斌)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