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大漠深處鑄利劍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25日 08:30
    來源:光明日報

      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右)給年輕科技干部講解某型參試設備的性能。李玉建攝\光明圖片

      【時代先鋒】

      西北大漠,絲綢古道,一座殘損的邊塞關城依稀猶存。它是我國漢代進出河西、通往南北的咽喉,名為“肩水金關”,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而今千百年過去了,人類戰爭已邁向高科技、信息化,駐守在這片古戰場上的西北某基地官兵,用一枚枚尖端導彈武器的發射試驗,捍衛著祖國天疆。

      在這支倚天鑄劍的隊伍中,有一位意氣風發的科技專家——他目光如炬,時刻關注導彈技術發展;他步履匆匆,只爭朝夕鑄造國之重器;他智慧超群,牽頭攻克數項技術難題。他就是入伍26年,獲得20余項各類科技獎項,被表彰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的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

      “我的價值在大漠在靶場”

      “無垠的戈壁灘,零星的駱駝刺,破舊的老營房,技術室60多人用著一臺老舊電腦?!边@是陳德明26年前剛到基地時的印象。那時的陳德明,以優異成績從國防科技大學航天動力學與飛行試驗專業畢業,懷著一腔熱情主動要求來到大漠深處,但對于基地簡陋的科研條件他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他的恩師、高級工程師杜之明看出了陳德明的心思,在高聳的塔架下和英雄的墓碑前,給他講述了許多感天動地的創業故事?!皟蓮椧恍恰鼻拜厒兡欠N環境再苦摧不垮、技術再難擋不住、任務再重壓不倒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

      “只有荒涼的大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選擇了,就要做個堅毅的行者?!标惖旅靼迪聸Q心要扎下根來好好干一場。在遭遇不知道“發射窗口”是何物的尷尬后,陳德明開始近乎癡狂地學習,看專業書籍、向老專家請教。一個月后,他獨立計算出“發射窗口”,還撰寫了一篇科技論文。在執行任務中,陳德明發現導彈武器試驗1次只驗證1個目標,1個導彈武器型號需要多次試驗,周期長、投入大。經過縝密分析研究,他大膽建議在1次試驗中同時驗證多個目標,這種試驗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節約了試驗經費,加快了導彈武器裝備部隊的進程。

      陳德明逐漸成為國內導彈武器試驗領域的知名專家,各種選擇擺在他的面前。2010年前后,國內某知名大學邀請陳德明去當教授,多家軍內外科研院所也邀請他去任職,但都被他一一謝絕。每每遇到這樣的事,陳德明總會想起戈壁深處烈士陵園里安葬的英靈,他說:“我的價值在大漠在靶場?!?/p>

      “要為國家拿出撒手锏武器”

      陳德明始終不懈地研究著導彈定軌預報技術,在他的血脈里,流淌著成千上萬的測試數據、密密麻麻的飛行曲線、精確無誤的落點方位。2013年春節前夕,某型導彈進行高原飛行試驗時出現故障,殘骸不知所蹤。研制單位找到陳德明請求提供幫助,他僅用兩天就成功破解了單臺光學景象測量設備無法定位的難題,準確估算出殘骸分布區域。

      路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簡稱“反導”)是戰略防御的堅盾,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

      21世紀初反導項目落戶基地,陳德明牽頭研究反導靶場試驗技術。時間緊、任務重。那段日子,陳德明進入一種忘我境界,吃飯時想到要緊處,扔下碗筷就沖進書房;睡覺時有了新思路,立刻翻身起床記在紙上。近千個日日夜夜艱難攻關,陳德明和他的團隊擬制了上百份試驗文書,實現了“構建一個體系、形成兩種能力、突破三項關鍵技術”的論證目標。2010年1月11日,首次試驗如期進行。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攔截彈猶如利劍出鞘直刺蒼穹,一擊命中靶彈。反導試驗初戰告捷,為我國反導技術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那一年,中央軍委給陳德明記了一等功。陳德明常講:“我們的使命就是要為國家拿出撒手锏武器?!泵鎸癜鬲?,他的腳步沒有停歇。針對靶場導彈實時定軌預報精度低的現實問題和導彈武器試驗測量數據實時利用率低的問題,他又一次持續攻關,取得兩項被業界公認“原始創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創新成果。

      “搞科研要心無雜念遠離功名”

      在陳德明的世界里,沒有“名利”二字。他常告誡他的科研團隊:“搞科研要心無雜念遠離功名,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干,才可能有所成就?!?008年底,陳德明辭去室主任,這已是他第三次請辭行政職務了。第一次是在2003年,當上主任的第二年,他就想辭去行政職務,但沒有被批準。2006年底,他又提出辭職也沒獲準。一年多后,他正式向組織遞交辭職報告,表達專心進行學術研究的決心。這次,部領導終于同意了他的請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型號武器不斷涌現,對靶場試驗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陳德明牽頭組建了基地第一個創新研究團隊,開展新型導彈的靶場試驗技術研究。在團隊建設中,他有意識地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他們得到更多鍛煉機會。2002年,上級把一項落點預報系統的研制任務交給陳德明所在技術室,他點名讓當時還是工程師的趙海龍牽頭負責。在陳德明幫帶下,趙海龍和他的團隊經過幾個月連續奮戰,順利完成軟件編程和調試工作。申報成果時,課題組一致推選陳德明為項目第一完成人,但他堅決不同意。

      短評

      堅持創新方能致遠

      入伍26年,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不忘初心,以堅如磐石的信念扎根大漠靶場,把個人選擇與國家利益、人生道路與導彈軌跡緊緊聯系在一起,從對導彈武器試驗一無所知,到成長為總體技術專家,再到科技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他的先進事跡啟示我們:堅持創新方能致遠。

      從“兩彈一星”精神重要發祥地走出來的陳德明,自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以提升武器裝備實戰能力為己任,勇于創新,傾力打造“國之利劍”。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崇高的理想抱負、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是創新成功的必備條件?!耙Фㄇ嗌讲环潘伞钡亩汀鞍宓矢首昀洹钡捻g勁,是創新致遠的必經路徑。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陳德明先進事跡,就要像他一樣,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自覺砥礪創新超越的血性膽氣,一心一意做學問搞科研,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ū緢笥浾?劉小兵 本報通訊員 徐建波 趙金龍)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