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社區開展食品藥品安全服務咨詢活動(右二為王建)
到一個村任第一書記,先不說這個村是貧是富、是遠是近、是亂是安,也不說他是否知曉什么叫“三農”,要一個連“一農”都不懂、“一竅不通”的從事藥品檢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去村里掛職,任村第一書記,無疑有些“趕鴨子上架”。而對一名年輕黨員來說,對于組織的安排,沒有任何理由不服從。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只有你努力了、付出了,按照組織的要求、群眾的期盼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改變不了的面貌。
王建,姜堰區白米鎮孫舍村第一書記。這位從家門到學校門,又從學校門到機關門,對農村工作“一問三不知”的“白面書生”,在任村第一書記一年后,其人生感悟、特別是那濃濃的民生情讓我感慨不已。他本身的職務是江蘇省泰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副所長。
不知何為“三農”
在掛職前,王建并不了解“三農”,1976年5月出生的他,高中畢業考取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專業為中藥學,2000年7月畢業后到了泰州市藥品檢驗所中藥室工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獲取了副主任中藥師職稱,并攻讀南京大學2014級工程碩士研究生,這么多年與農村工作、黨建工作幾乎沒有半點聯系。
年輕人好學肯鉆在王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2015年7月,他被選派到姜堰區白米鎮孫舍村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后,甘做小學生,第一時間內開展摸底調研,向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兩委班子全體成員主動請教,了解情況,并多次走進農戶家中、深入田間地頭,了解全村基礎建設、概況、村級經濟發展情況,梳理分析經濟薄弱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發展思路。
打“小算盤”養“母雞”
孫舍村是黃橋老區經濟薄弱村的典型代表,是泰州市安排有關部門掛鉤幫扶的貧困村之一。幾年前,村里基本沒有硬質道路,雖說車子能開到村,但“斷頭路”多,不少路段雨天坑洼泥濘,晴天塵土飛揚;村部年久失修,衛生室低矮潮濕,破舊壓抑,是一個一直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經濟薄弱村。
如今,對于這樣的村要解決的事、特別是關乎群眾利益的事太多太多,需要花的錢太多太多,怎么辦?一口不能咬口餅,只能因地制宜,一步一步來。對于這些,王建是有思想準備的。
窮人家更懂得節儉過日子。盡管組織上安排了部門幫扶,可資金畢竟是有限的。如何用好有限的資金,王建不止一次與村一班人商討,最終一致意見是將幫扶的資金變成“母雞”,讓它“生蛋”,先解燃眉之急。決定將市委、市政府確定掛鉤幫扶孫舍村的衛計委、食藥監局每年20萬元的部門幫扶資金作為專項發展基金,在白米鎮高新技術裝備產業園區建設標準廠房進行出租,投資額年利率10%的收益量化到村,再按照入駐企業納稅所得的一定比例分配至村,形成穩定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用于解決民生問題,此舉為全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努力增強“造血”功能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王建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他說,到困難村掛職不能總是眼睛盯住幫扶部門給錢給物,這只能解一時之困,而是要想方設法增強貧困地區自身的“造血功能”,這樣才能通過自身奮斗,真正拔掉窮根、開掘富源,進而達到“造血脫貧”,讓孫舍村的老百姓有獲得感。
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是王建經常思考的問題。2015年10月下旬,他抓住泰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下基層監督抽樣這一機遇,了解到泰州市施恩食品有限公司因事業發展需要,擬征用工業用地自建標準廠房,進行食品飲料生產銷售。他借助食品監管服務與駐村第一書記雙重平臺,主動跟進、全程參與。但問題來了,孫舍村不具備條件。怎么辦?他深入挖掘行業資源,大膽突破區域限制,發展“飛地”經濟。先后前往白米鎮高新技術裝備產業園區、姜堰經濟開發區、大倫鎮工業集中區等多個區域進行現場考察,以共同謀劃食品加工項目投資,努力實現異地開發共贏。
“笨鳥”先飛早入林。在他的努力下,最終項目“飛地”發展洽談成功,落在大倫鎮工業集中區內。目前,泰州市施恩食品有限公司已與姜堰區大倫鎮人民政府正式簽約,在該鎮工業集中區內投資6000萬元、征用50畝土地,自建20000平方米標準廠房,用于食品飲料科學化與規?;a、研發和銷售,預計所有生產線全部竣工投產后企業員工數將達到200人,年開票銷售額將超過1億元,將給孫舍村增加每年約15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
王建與村里一班人的所為感動了不少領導和在外能人,他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有的牽線搭橋,有的提供信息,有的建言獻策,有的計劃回村投資,為百姓辦了一件件燃眉之急的實事:修路1500米,安裝主干道路燈20盞,設立固定和移動垃圾箱40個,新增電灌站2座,硬質化溝渠5880米;新建20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積極爭取殘聯“幸福家園”工程和民政“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程,新增群眾休閑場地1處、健身運動場地2處……
關于未來,王建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利用食品藥品行業特點,找準農業發展的契合點,計劃今年引進1個以上中藥材等特色種植項目,落實1個以上規?;N養殖或工業項目;第二句是,通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多做讓百姓需要、高興的實事,努力使他們都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劉金祥 顧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