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的衣裳,稀疏的頭發,黝黑的皮膚,略顯疲憊的臉上卻有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鄉政務公開欄上貼著杜格繞的照片,寫著:黨委委員,做好林業工作,完成黨委政府交辦的事項。
在這個平均海拔2700米、年平均氣溫10攝氏度的白馬藏鄉,杜格繞一干便是24年。
今年3月31日,杜格繞因救火不幸觸電身亡,因公殉職,用生命完成最后一次履職,詮釋了“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公”優秀黨員的真諦。
杜格繞走了,卻仿佛從未離開。
1984年,杜格繞從部隊轉業后,當上了白馬藏族鄉的巡山員,肩負起了保護白馬藏族鄉7萬畝集體林的責任和使命。
山林海拔高達3000多米,地形地貌險要、復雜,每次巡查工作都靠徒步爬行,50多歲的他卻總是風雨無阻,磨破的鞋和手套不計其數。
犧牲的前幾天,杜格繞在工作日記上為清明節后將召開的全鄉護林防火大會,寫下數項安排:“我鄉護林面積廣,護林占線長,林內外活動分散,管理難度大。各村、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進一步增強森林防火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加大對重點地段的巡查密度和入山登記檢查,嚴謹將火種帶入山林,隱患排查工作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不留死角,不留盲區……”
“每次上山巡查,都要查看有沒有人盜砍林木,有無將火種帶進林區或在林區用火?!卑遵R藏鄉林業站站長齊汝回憶,“下雨天和下雪天杜格繞也要帶著我搞巡查,常常挨餓挨凍不說,飛滾的落石和突發的泥石流讓人心驚膽戰,稍不注意就有生命危險?!?/p>
杜格饒出生白馬山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馬藏族人。他愛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鄉親。
厄里村農業基礎薄弱,土地貧瘠零散,加之氣候、地理等條件只能種玉米、青稞之類的農作物。十多年前,由于技術制約,玉米畝產還不到200斤。
后來,當地推廣地膜玉米種植。因為剛接觸這種新型栽培技術,群眾生怕花了錢,又得不到好的效益。
杜格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首先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自家的土地上率先嘗試使用。就在當年,這一新技術帶來成效十分明顯,畝產比傳統種植高出了2-3倍。次年地膜種植玉米在白馬藏族鄉全鄉推廣,群眾農業收入比以往多出2倍以上。
“他的責任心太重了?!倍蚶锎逯Р繒浉袢暾f,他和杜格繞從小在一個鄉鎮里長大的,年紀相仿,既是一起共事奮斗的同事也是感情非常好的兄弟。杜格繞時常到格汝家,兩個人一邊喝著“咂酒”一邊討論如何更好地發展厄里村。
在杜格繞犧牲前幾天,倆人還約定清明后向鄉上書記匯報厄里村的情況,并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兄弟倆已經很久沒有在一起吃過飯了?!倍鸥窭@的親哥哥小其搞回憶道,“他總說有太多事情要去處理,改天在一起吃飯,沒想到……”
杜格繞去了,但是這片美麗而邊遠的白馬藏鄉,不會忘記一位基層黨員干部24年的奮斗與光榮,忠誠和擔當。
1000多年前,被吐蕃王朝東征大軍命令留守后遺忘的一支藏族軍隊,為了能夠世代記住“藏兵”的身份,起名“白馬”——漢語的意思為“藏族的兵”,成為一支為“忠誠”而堅守千年的民族。
杜格繞是他們無愧的后來者。(新華社成都4月18日電 白雨婕、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