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洪雅縣東岳鎮團結村9組村民胡天君搬進了新建的磚瓦房。妻子精神障礙,養母常年多病,自己文化少、沒門路,胡天君一家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戶?!皟砷g破房子,一身舊衣裳”,胡天君就這樣過了10年,住新房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去年8月,由洪雅縣委組織部派出的“第一書記”黃彬帶領的脫貧攻堅工作組進駐團結村。半年多的時間,在黃彬的幫助下,胡天君找到了種茶增收的路子,建起了三間磚瓦房。十年夢想一朝成真,“感謝黨組織,感謝‘黃泥書記’”,胡天君的感慨脫口而出。與胡天君一起,在今年摘掉貧困戶帽子的還有11戶,“脫貧要靠組織幫,希望就在黨支部”,是他們的共同心聲。
黃彬,一名從事基層黨建工作的組工干部,在“第一書記”的工作實踐中,堅持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地位,用產業發展、基礎鞏固、精確扶貧的實效贏得了各方認可,用滿身泥塵贏得“黃泥書記”稱號。
組織發動——團結力量決戰脫貧攻堅
團結村是典型的川西丘陵農業村,2012年,因產業單一、設施落后、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面對村民行路難、飲水難、黨員管理難、群眾致富難等諸多問題,黃彬沒有急于修路搭橋、治渠引水、發展經濟,他深知:“團結就是力量,組織就是核心”,“要發展必先強黨建,抓黨建就是抓發展”。他首先從抓班子帶隊伍入手,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著力提升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
在班子建設上,黃彬堅持干部日常坐班值班,建立干部考勤和服務群眾工作臺賬,明確班子成員和駐村干部責任分工。在隊伍管理上,組建黨員先鋒服務隊,實行黨員奉獻積分管理,激勵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事務管理上,他實行黨建工作、扶貧幫困、日常事務干部領辦項目制,推行“周一例會”,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在民主管理上,他注重規范村組財務,邀請村民代表全程參與扶貧項目,發揮村民監督委員會職能,加強民主監督。在社會管理上,結合“曬目標、曬承諾、曬黨恩、曬成效”“四曬工作法”,及時將黨的關懷、上級政策、扶貧思路、具體措施向黨員群眾公開,動員團結在外成功人士、駐村企業共謀脫貧規劃,獲取各方支持。
“黃書記經常給黨員講黨課,帶著我們一起想辦法?!畷涱I著黨員上,黨員做給群眾看,群眾跟著黨員干’,彼此信任,黨群同心,這樣的局面,不怕團結甩不掉貧困帽子!”村民小組長、黨員牟銀祥說。
項目推動——千方百計筑牢發展基礎
想到說到還要做到。要想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業績。受地理條件影響,團結村南部山區交通不暢,一條主道破爛狹窄,村民出行不方便,經濟作物沒效益,飲水更是困難,地下水枯竭,地表水污染。經走訪了解,群眾最急最盼的事就是解決道路和飲水問題。
找到了“病因”,黃彬決定把脫貧攻堅“第一針”打在南部山區農村道路建設上。他一遍又一遍查看山道溝渠,一趟又一趟帶著村組干部到鎮上、跑部門、訪企業,要項目、要政策、要資金,一個月內,穿破2雙鞋,行程上千里,終于爭取到全縣標準化農村道路建設補助24萬元,發動企業和集體籌集10萬余元,啟動了1.6公里村道改造加寬項目建設;爭取到100余萬元,規劃實施團結村安全飲水工程。為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黃彬雷打不動每兩天到現場查看一次進度,安排9名村民代表全程參與工程協調監督,定期邀請交通、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實地檢查指導,確保為群眾修好放心路,讓群眾喝上放心水。
“黃書記經常這樣,一雙膠鞋,滿身黃泥巴。在工地上總能見到他,吃了不少苦喲!”團結村群眾如是說。
在黃彬的爭取和協調下,團結村共爭取到位項目資金312萬元,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8個,完工4個,整治溝渠5.6公里,修建生產便道3.2公里,解決了影響團結3組300名村民長達5年的樂雅高速服務區生活污水治理等一批遺留問題。截至目前,大峨眉旅游西環線建設實現無障礙施工,“尋夢花溪”旅游項目2015年投入資金2億元,王坪新農村安置點全面建成,入住搬遷戶23戶。
黨群聯動——因戶施策落實精準脫貧
基礎設施改善了,32戶92名貧困群眾的脫貧之路又擺在了黃彬面前。團結7組王有忠50多歲,仍然一個人生活,因為腿有殘疾干不了重活,收入很少,打算種點勞動強度小、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又沒資金。團結9組胡明張71歲,老兩口身體都不好,兩個兒子三四十歲了還沒有成家,一家生活全靠低?!逑裢跤兄液秃鲝堃粯右虿?、因殘、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致貧的群眾占90%以上。
工作很具體。要克服重重困難,只能整合黨組織和社會各方資源,精準到戶、因戶施策。黃彬將每戶人口、勞動力、產業、住房、貧困原因等,全部記錄在冊,建立幫扶工作臺賬,認真研究“五個一批”扶貧政策,逐戶想辦法、出點子、找路子。他為每戶貧困群眾落實1名組工干部直接聯系,為21戶茶葉種植戶落實1名高級農藝師進行技術指導,動員黨員干部、種養大戶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實施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籌集資金3萬元,帶動1名黨員貧困戶和2名一般貧困戶發展魚腥草種植。截至目前,全村32戶貧困戶中,12戶新發展茶葉15畝,最多一戶達到2.7畝;8戶試養山地雞出欄,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協調10人就近或外出務工,完成3戶農房改造,2戶異地搬遷安置,5人獲得醫療救助5.2萬元,5戶貧困戶新納入低保補助范圍,11戶已實現了預脫貧。
“黃泥書記,這是你送來的雞,都長大了,我送你一只!”“黃泥書記,我讓兒子叫你干爹吧,感謝你幫我兒子解決了學費和生活費,我們家要有你這樣的親戚,多好??!”面對淳樸的貧困鄉親,黃彬感動不已,一度哽咽……
產業帶動——招大引強促進農民增收
脫貧只能解決溫飽,好日子得靠好產業。團結村最大產業是種茶,一些村民確實富了,特別是解決了一大批中老年人的收入問題。但近年來,由于本地缺乏深加工企業和產業品牌,團結茶葉賣不上價,茶農收入并不高。利用“黨群集中活動日”,黃彬經常組織農技專家和黨員干部進村下地開展技術培訓,說服茶農推進茶葉品改,但收效甚微。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黃彬把這個問題問到了縣農牧局、川農大和百度。經過深入學習、思考和了解,黃彬意識到,要提高茶葉經濟效益,必須走現代化、集約化、品牌化的路子。
當得知全省茶業龍頭四川若水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有意依托團結村萬畝茶園打造集生產加工、品種研發、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時,黃彬感到,這是一個提升團結茶葉品牌、促進茶農增收的大好機會。為了促成企業入住,黃彬帶領村組干部多次到若水,了解公司規劃意向;到縣發革局、農牧局等部門,了解項目立項、審批進展;深入農戶宣傳,了解群眾意愿,提前統一群眾思想。經過多方努力,2015年10月31日,一期投入450萬元的現代農業示范項目—若水茶博園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采取“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流轉整合土地2000余畝,屆時村民每畝土地每年將增收1300元以上。
“種茶很苦,常常不得已高溫下采摘,很多人因此患上腰椎病和眼病,有的人種茶收入還不夠看病吃藥?!必毨敉鯂抡f,“現在好了,若水公司來了,以后我把土地流轉給他們,有租金;身體好的時候可以打點工,有工資;我還想自己辦個小作坊,專門為游客做手工茶,有報酬。三份收入肯定比以前高?!?/p>
“不給組織丟臉、不給村上添亂、不讓群眾失望?!边@是“黃泥書記”向全村黨員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四川省洪雅縣黨建云平臺供稿——洪祖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