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清晨,魏登殿騎著摩托車從坎子山上到山下,將正在拓寬的通村主干道巡查了一遍。
今年62歲的魏登殿,是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該村是全省最偏遠的少數民族山村,回漢雜居,位于秦楚交界的大梁山上,海拔近1800米。
出任村支書41年來,魏登殿帶領村民修路幾十載,35公里通村通組公路讓坎子山不再孤懸絕壁,老百姓鼓起了腰包,回漢更加團結。
絕壁之上修出山路
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坎子山村,被稱為“坐落在絕壁上的村落”。曾幾何時,村民出門就得翻山,僅一尺寬的羊腸小道就像嵌在筆直的懸崖之上。村民祖祖輩輩被困山里,到10公里外的鎮上趕集必須肩挑背馱,往往是早上天不亮出發,夜晚摸黑才回家。
1975年,21歲的魏登殿從部隊復員,被推舉為村支書?!奥?,是坎子山人的命?!毙蘼?,成了他魂牽夢縈的牽掛。
老魏清楚地記得,出任村支書不久,年方20多歲的村民馬康榮夜間出行時,不慎摔下山崖喪命,家人哭斷肝腸。這更加堅定了他修路的決心。
然而,村里根本拿不出一分錢。怎么辦?
1977年初,魏登殿挎著軍用水壺,背著4個如鍋蓋般大小的火燒饃,乘帆布篷貨車,在塵土飛揚的路上顛簸三天后,來到原鄖陽地區行署找相關領導請求支持。
在訴說坎子山村民出行之難,經過一次次論證修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后,他爭取到了打通山路的“第一桶金”?!胺排陂_山炸石,搞不好會出人命,傷了群眾可不得了,我要等到大伙都跑遠了才點炮?!惫こ探ㄔO,魏登殿不僅擔任總指揮,還當炮手,和技術員吃住在工地上。
他組建起回民小組、漢胞小組,今天搞競賽,明天搞評比,肩挑、背馱、手刨。近一年的人海戰術后,一條5公里“之”形盤山公路于當年年底竣工,山上到集鎮車程從5小時縮至15分鐘。
一條主干道仍無法解決村民出行難。這之后,他不斷跑部門、爭取項目、組織村民動手干,坎子山上一條條道路不斷延伸。
2003年,坎子山村通組公路貫通,次年率先在鄉里實現村級路面硬化,2008年修通村級斷頭路,至今全村修起了35公里“出山”大道?!吧礁呤^多,出門就爬坡”的歷史一去不返。
通水通電筑“團結路”
路慢慢解決了,但坎子山村還缺水、缺電。
為通電,老魏也費盡了腦筋。
1992年,魏登殿跑到鄰近的陜西省鎮安縣供電公司反復懇請,也當過兵的對方負責人被老魏打動,終于同意“借電”。
但架線資金是個難題。
不能等!老魏個人貸款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后,仍需每家出資350元,當時這對村民們可不是個小數目。老魏想了個主意,可以物資相抵。
一時間,村民們送苞谷、扛土豆、背黃豆、拎雞蛋等,成群結隊送到村委會。老魏和村干部忙得前腳拌后腿,將一批批土特產送到集鎮上出售換錢。
1992年8月14日,山上通電了,村民們說“魏等電”化身了“魏燈電”?!澳鞘怯洃浿杏肋h閃光的日子?!蔽旱堑钫f。
通水,同樣充滿艱辛。
吃水貴如油,家家為水愁。挑水等半晌,為水把命喪——這是坎子山人曾經的心頭之痛。
一件事至今讓坎子山人心酸:5組村民鄒克明臥病在床,其妻往返5公里取水到家門口時不慎跌倒,水全部潑掉,氣得用麻繩尋短見。村民將其救醒后,她哭著說:“幸虧沒死,死了辦喪事得要多少水??!”
這悲愴的哭喊,叫魏登殿心急如焚。1997年,他爭取政府投資、發動村民集資,籌集上百萬元修水窖、管道,引來山泉水,解決村民用水之困。
山上怪石叢叢,又經常停電,施工遇阻。
老魏想起了家門口閑置的石磨。他帶領全村人,用原始的工具石磨,碾碎一堆又一堆粗砂拌水泥。
“天晴下雨都不停工,那個夏天老魏豁出命來干,光石子就推了2萬多方,手上起血泡結了繭?!贝迕颀徤俨ɑ貞浀?。
這年年底,110口水窖滋潤著山村里的溝溝坎坎。水窖蓄滿水當天,全村人敲鑼打鼓、放鞭歡唱。村民楊恩方在自家水窖旁貼起對聯:昔日亂泥水困擾祖祖輩輩,今朝甜蜜蜜滋潤子子孫孫。
“做夢都沒想到,龍頭一開水就來,我家水桶‘下崗’了!”村民楊才華說。
一手拉著回族同胞,一手牽著漢族兄弟,魏登殿與全村512人相濡以沫,支持回漢通婚25對,“40年來全村路不拾遺,沒有一例刑事案件,無一戶計劃外生育?!?/p>
精準扶貧建“致富路”
路通了,電通了,水通了,坎子山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大變樣。
但魏登殿仍不滿足于這些。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村民們盡快脫貧致富?
2012年,魏登殿當選十八大代表。當年11月6日進京時,他帶了兩件禮物:全村人的“笑臉”和坎子山的菜。
兩個10多公斤重的白蘿卜、兩棵10多公斤重的包菜、金黃的玉米棒和敦實的土豆,這些他親手種的山貨,引起媒體聚焦。
魏登殿只是憨笑著說:“請記者們嘗嘗,也希望你們幫忙宣傳宣傳,銷路打開了就是造福家鄉人民?!?/p>
致富一方鄉親,老魏瞄準了腳下這片土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美化山村搞旅游。
做起來可真不易。滿山都是石窩窩,鋤頭挖下叮當響,辛苦種下的苞谷,畝單產難超50公斤。
1986年,魏登殿到農業部門取經后,回村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技術。
前來了解的村民一撥接一撥,可沒人愿意“吃螃蟹”,他只好獨自嘗試。當年,玉米單產從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坎子山轟動了。
如今,“坎子山牌”農產品商標成功注冊,村里建起了800畝地膜覆蓋的玉米基地,還發展了1000畝包菜和1200畝土豆?!坝衩准庸こ砂燃R,包菜加工成方便面袋料,土豆加工成干片,每畝可增收500元左右,轉型成功可為村民增收150萬元,帶動全村貧困戶85戶261人脫貧不成問題?!蔽旱堑钚判臐M滿。
目前,全村有650頭牛、3000多只羊,人均1.5頭牛、5只羊。這讓魏登殿頗為欣慰。
旅游業是老魏的新夢想?!盀槭裁唇衲暌獙⒅鞲傻缽?米拓寬到6米?就是為了讓旅游大巴能夠上山,將村里的萬畝石林和溶洞等旅游資源變現,讓村民能夠吃上旅游飯?!?/p>
眼見坎子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前不久,外遷戶、在西安創業成功的魏巍峨回到家鄉,和魏登殿商討回遷的可能性,并表示要為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及旅游業出力?!拔覀円ǔ苫鶎咏M織建設的示范村,新農村建設的帶頭村,民族團結的和諧村,湖北邊關的形象展示村?!痹趩柤按謇铩笆濉币巹潟r,老魏如是說。(記者 饒揚燦 通訊員 楊洪霞 朱忠卉 張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