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身不離村 心不離民——追記安徽亳州市渦陽縣高公鎮原黨委副書記劉亞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22日 08:58
    來源:經濟日報

    上:劉亞(右)與同事交流工作。下:年輕時的劉亞。(資料圖片)

    6月底,記者來到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追蹤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基層干部的身影。

    他是付出畢生心血帶民致富、扶貧幫困的鄉鎮“父母官”,又是讓組織放心派到“不放心地方”的共產黨員。他就是渦陽縣高公鎮原黨委副書記、鎮長劉亞。

    劉亞扎根基層20年來,身不離農村,心不離群眾,以對農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標注了一位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人生坐標。今年3月12日,他48歲的人生永遠定格在服務群眾的基層第一線。

    敢叫荒地變糧倉

    劉亞工作27年來,只有前7年在渦陽縣農技服務站工作時勉強算在城里,說“勉強”,是因為他一年有半年的時間在田間地頭度過。后20年,他先后在5個鄉鎮工作,曾任鄉長、鎮長、黨委書記,一直與土地打交道。

    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始終是他關心的頭等大事。

    義門鎮有個叫“穆老荒”的地方,耕地近12000畝,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旱不能澆,澇不能排,是個靠天吃飯的地方,這成了時任鎮長劉亞的一塊心病。他決心改變這一狀況。通過積極爭取,穆老荒被批準為土地整治項目。為使項目實施更科學,2014年8月,劉亞帶隊前往穆老荒實地查看情況。由于剛下過雨,小路泥濘,車子無法前行,劉亞就帶著大家下車步行,從早上8點一直走到中午12點多,他一邊測量土地,一邊盤算著實施方案。經過治理,現在的穆老荒已建成4米寬、十幾公里長的水泥路,清通水溝十余條,新打機井100多眼,從以前的靠天吃飯變成現在的旱澇保收,曾經的荒地變成如今的大糧倉。

    2009年,劉亞在陳大鎮任職期間,楊樓村的兩個電灌站年久失修,無法使用。那年一冬無雨,旱情嚴重,小麥面臨著減產甚至是絕收的危險。劉亞了解情況后,帶領村干部和維修工人加班加點工作,干到晚上22點多,直到機井出水。楊樓村村民侯運鋒至今仍念劉亞書記的好:“沒有機井的時候,小麥畝產300多公斤,現在機井配套設施齊全,畝產能達600公斤,一畝地增產200多公斤,也就是500元錢。我家種有5畝多地,一年就增收2000多元錢。劉亞書記受了累,我們全村卻受了益?!?/p>

    劉亞懂農業,對品種調整看得準,只要發現有應調而未調的,他都耐心地進行說服。義門鎮東姬村燕美樓自然莊的種植大戶李鳳君說,2014年7月,劉亞勸他種玉米,多次到他家做工作?!耙皇莿嗘傞L,我就虧大了,那一年我們這一片種的大豆產量非常低,有的甚至絕收,聽了劉鎮長的話,我種了1000畝玉米,凈賺60多萬元?!崩铠P君說。

    “穿針引線”為百姓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作為最基層的這根“針”,劉亞無論是在陳大,還是在義門、高公等鄉鎮,都身體力行地發揮著落實方針政策、共謀百姓福祉的穿針引線作用。

    群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2011年秋季,陳大鎮返鄉創業農民張洪敏想在鎮里建一個滿園紅采摘家庭農場,可土地流轉困難。正當他準備放棄的時候,時任陳大鎮黨委書記的劉亞了解到這一情況,就進村入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張洪敏成功流轉200畝土地,并幫他籌建起永發水果專業合作社?!敖衲旯麡渚头N了5年了,本想劉書記能吃上幾個果兒……”張洪敏哽咽了。

    潘永是個種植大戶,先后在義門鎮和陳大鎮承租了1760畝地,從當地村民中招聘了一些除草、噴藥等工作人員。由于認識存在偏差,所聘人員不服從管理,加之不能按規定時間勞作,潘永想辭退一部分村民。村民不愿意被辭退,要求退回承租耕地。于是,雙方發生爭執。

    潘永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撥通了劉亞的電話。劉亞當時正在縣城開會,了解情況后,說馬上派人去解決問題。

    20分鐘后,鄭莊戶村支部書記董鳳蘭趕到了:“劉書記正在開會,讓我先來看看情況?!?/p>

    劉亞散會后匆匆從縣里趕了過來,跟村民說:“潘永承包了你們的地,是幫助你們掙錢。你們還可以在這里打工,每天能掙30多元錢。租地付租地錢,打工給工錢,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咱們既然在這里打工,就要遵守這里的規定,按要求干活,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p>

    劉亞的一席話入情入理,事情得到圓滿解決。潘永真誠地說:“我與劉書記只有一面之緣,在我心中,他是一個說到做到、說話算話的好干部?!?/p>

    2016年3月4日上午,也就是劉亞調離高公鎮的前一天,高公居委會第三自然村的10多名村民來到鎮政府,反映土地糾紛事情。

    看到劉亞一臉憔悴的樣子,高公鎮人大主席程修靈勸他說:“新任書記很快就到位,你跟群眾見個面就行了,后面的事情讓新領導來做?!?/p>

    劉亞說:“群眾既然來了,就要給他們一個交代,能解決的問題盡量幫助他們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就記下來交接給下一任書記。我一天沒離開崗位,就要負責一天,站好最后一班崗?!?/p>

    孝老扶困盡責任

    在劉亞父母家中北窗戶臺下放著一條舊圍裙,這是這對80歲高齡的老夫妻對兒子的一個念想。

    “劉亞只要一回家,就系上圍裙給我們做飯。我腿腳不好,他就打來熱水,擱上中藥,讓我泡腳。他去合肥看病,怕我們擔心,就說去出差了,哪知道這一‘出差’就回不來了!”劉亞父親含淚訴說著對兒子的思念。

    劉亞3月4日從高公鎮卸任,3月8日去合肥看病,3月12日不幸去世。短短幾天時間,這對老夫妻就與兒子陰陽兩隔。

    回憶如潮水。2010年,劉亞母親患格林巴列綜合征時,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劉亞卻堅持為她治療,對醫生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母親的病治好!”家里經濟不寬裕,劉亞就拿著自家的房產證到銀行辦理了抵押貸款,為母親湊齊了醫療費。在醫院里,劉亞經常背著母親上樓下樓,他說,只有自己背著老人,他心里才安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劉亞先后在5個鄉鎮工作,每到一個鄉鎮,他都要到敬老院、低保戶、困難戶家中走一走、看一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陳大敬老院是2007年建成的,面積較小,難以接納越來越多的“五保老人”。劉亞發現這個問題后,提出擴建敬老院,不僅增加了幾十個床位,還為老人添置了健身器材,安了電視。

    在鄉鎮工作期間,劉亞每到一處,都會開展班子成員、站所負責人“一對一”幫扶活動。他時常對身邊的干部說:“我們工資雖然不高,但比困難群眾還是強多了,每人每年拿出千八百元,不會影響生活,但會改變貧困學生的一生?!?/p>

    劉亞一心撲在工作上,在家里的時間很少。妻子王麗下崗在家,賣過皮鞋,擺過地攤,開過飯館,辛苦地掙錢養家。

    怨過他嗎?“當然也怨,我特別羨慕他的那些同事,可以和他朝夕相處,而我不能,這些年來我們從沒有單獨相處過一整天?!蓖觖悳I眼婆娑地說。但王麗也有很大的滿足,劉亞曾送她一朵永不凋謝的塑料花當做生日禮物:“他說這就像我們的愛情!”

    在高公鎮政府辦公室里,一沓厚厚的字跡工整的廣播稿靜靜地躺在辦公桌上,這是劉亞留下的最后一份工作記錄。

    3月4日,即將離任的劉亞把鎮長張心乾叫到辦公室,拿出厚厚的一沓紙說:“我走了,也沒給你留下什么,這是我在高公工作期間寫的一些廣播稿,在以后的工作中,你可以借鑒一下?!?/p>

    拿著這份35頁、1萬多字、涉及農業生產技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和新農保的廣播稿,張心乾眼眶濕潤了:“沒承想,這竟然成了劉書記的‘遺書’?!?/p>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這是劉亞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匆匆48年,劉亞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和心血,詮釋了基層黨員干部那顆“能容物、不染塵”的赤子之心。(記者 文晶)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