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特寫:長江大堤上的“抗洪臨時黨支部”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22日 08:57
    來源:新華社

    市直機關干部、區直機關干部、企業職工、民兵預備役部隊、當地群眾……面對仍舊肆虐在長江沿岸的罕見洪水,集結于長江干堤上的各種力量正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堅守、再堅守。

    22.81公里,這是安慶市宜秀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江堤分指臨時黨委的“責任段”。6月底以來,“外洪內澇”使這座江邊城市防汛形勢陷入膠著狀態。

    “7月3日,各種抗洪力量都上堤了;4日上午8點,我們在巡查中發現了一處管涌,口徑達20厘米,先后投入180多人,用了18個小時終于控制住了,”江堤分指臨時黨委書記李亞波說,“雖然有驚無險,但也將怎樣提高排險效率、強化組織力量的問題擺到了指揮部的面前?!?/p>

    依靠黨組織,形成一個個組織、指揮、監督的小組,將400多名民工、140名市區兩級機關干部、30余名企業職工、200多名民兵預備役等各支力量“擰成一股繩”,確保指令暢通、責任壓實,是江堤分指給出的答案。

    7月5日,江堤分指臨時黨委正式成立,下設楊橋、白澤、大橋、菱北四個支部,黨員249名。同時,宜秀區還在內圩圩口、災民安置點均層層成立臨時黨組織,共建立了21個臨時黨委、黨總支、黨支部。

    “支部建在大堤上”。組織的存在讓黨員們找到了“主心骨”,群眾看到了“帶頭人”。

    白澤湖鄉先鋒村66歲的方世舟家離長江大堤20多里,自從7月3日上堤以來,他就“吃住全在大堤上”,再也顧不上家里了。

    “巡堤、找險情、上報,是我們主要的工作,但是巡堤巡多長、幾個小時看一次、幾人一組、怎么值班換班、上報給誰,這都是黨組織安排好的,我們只管看仔細,有情況立即報告就行!”方世舟說。

    有力的領導、清晰的分工讓每個人面對洪水都能心中有數、臨危不亂。7月5日以來,江堤分指就已發現15處險情,其中10處散浸、5處泉眼,最快的險情發現后2個小時就排除完畢。

    “現在要是再遇到7月3日那樣的管涌險情,我有信心,四五個小時就能處理完畢!”李亞波說。

    薪火相傳,年青黨員干部也在一線磨礪成長。

    24歲的張翔是楊橋鎮花山村一名黨員,他所在的楊橋鎮江堤防汛指揮分部在7月6日暴雨夜團結圩險情不斷時,在大堤上緊急成立了臨時黨支部,30余名新老黨員“臨危受命”,站在搶險最前沿。

    在大堤上,他發揮青年小伙精力充沛的優勢,抓住每一個輪崗休息的“空當兒”,向老一輩請教防汛經驗,學習了解管涌、崩塌等險情常識,迅速成長起來。

    “別人都轉移了,我們留下來;別人都遠離險點了,我們上大堤搶險?!边@個只有5年黨齡的年輕人,在洪水面前,表明了“黨員”這個身份最直白的釋義。(新華社合肥7月17日電  記者馬姝瑞、苑蘇文、朱青)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