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太行山上的“科技財神”——記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22日 08:56
    來源:經濟日報

      李保國(前左一)在果園里為群眾講解相關技術。

      李保國(右二)給平山縣的群眾進行核桃種植技術培訓。

      李保國(左四)為學生進行技術示范。 邢 宣攝

      元月下旬,一場寒流使太行山的氣溫降至-20℃以下。在這最寒冷的時節,一位臉色黝黑、穿著隨意的漢子,奔波在這里的果樹集聚區。他每到一地,身邊很快就聚攏起不少前來請教的農民。他則有問必答,不時走進果園里指著樹、剪著枝作講解。他就是太行山赫赫有名的“科技財神”、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

      他扎根太行山30多年,創新推廣了36項農業綜合生產技術,幫助農民增加銷售收入35億元,帶動10余萬農民脫貧致富。

      心懷一個夢,

      誓讓太行披綠裝

      1958年,李保國出生于河北武邑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生活的艱辛讓他從小就立志要改變農村面貌、改變貧困生活。

      1977年,李保國考取河北林業??茖W校蠶桑專業。3年的大學生活結束后,他留校任教。此時的他更深刻感受到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一門心思琢磨著要用自己所學讓農村盡快美起來,讓農民盡快富起來。

      李保國將太行山作為施展自己抱負的場所。綿延千里的太行山幾乎橫貫河北全境,僅25度以下的荒山荒坡就有1500多萬畝。在這個區域,有三分之二的農民人均收入在貧困線以下。如果將荒地開發成能栽種果樹的良田,按照一畝荒地開墾四分良田計算,就能增加400多萬畝高效林地;按每畝開發需要投入3萬元計算,可增加社會投資1200多億元;開發后的荒山按照每畝增收4000元計算,每年可為農民增收100多億元。這樣一來,既能擴大內需、改善環境,還能致富農民,可謂一舉三得。

      這時,恰逢河北林學院、河北農大在太行山區建立產學研基地。李保國與妻子郭素萍一起,作為首批山區綜合開發課題攻關組成員挺進太行山。

      在邢臺縣漿水鎮,李保國開展小流域治理,清晨5點上山,晚上七八點才返回。山里條件差,他一直過著棒子面糊糊加咸菜的生活,有時幾個饅頭、一瓶開水就是一頓飯。為方便工作,他還將剛滿周歲的兒子和岳母接到山溝溝里。

      在內丘縣富崗村,李保國在農民家里住下,搞起蘋果高效栽培技術攻關。他白天上山搞實驗,晚上挑燈夜戰學知識。那時山區沒有電,李保國只能就著煤油燈看書,鼻孔被油煙熏得黑黑的。

      在臨城縣狐子溝,他與墾荒隊員一同住在荒山野嶺上臨時架設的窩棚里,餓了啃干糧、渴了喝涼水。不少年輕人離去了,而這個不拿任何報酬的大專家一直在堅持……

      采訪中,前南峪已退休的黨總支書記郭成志說:“當年的太行山不僅生活艱苦,施工條件也有限,用的‘土炸藥’都得手工制作。為此,每次放炮李保國都親自動手。有一次,一管炸藥未能按時爆炸,李保國上前察看,可就在這時炸藥爆炸了。幸運的是,李保國只是被崩了個大跟頭,沒受傷?!?/p>

      隆隆的炮聲中,“山中造地”技術漸成體系,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樹木的成活率從10%提高到90%。由李保國創造的“聚集土壤和徑流”的“兩聚”造林理論,使太行山140萬畝荒山披上綠裝。

      前南峪整地成功僅僅是李保國一系列科技攻關成果的一個。30年間,他在太行山完成各類集成技術創新36項,累計應用面積達1826萬畝,為農民增加收益28.5億元。

      胸有一腔情,

      愿育弟子成棟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李保國不僅是科技攻關的高手,也是甘為人梯的良師。他在河北農大工作的這些年,共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千余人。

      談起企業技術顧問李保國,嶺城縣綠嶺公司董事長高勝福說,1999年初,自己響應縣里“四荒”治理開發的號召,牽頭成立了綠嶺公司,并與合伙人一起承包了臨城縣城北的3500畝荒山,“可俺們不知如何開荒,老??心瞎蠠o處下口”。高勝福幾經聯系,找到了李保國,聘請他作技術指導。當年,李保國就帶領課題組成員進駐綠嶺荒坡,開始進行調查和規劃。在一無土二無水的洪積沖積多礫石荒地上,李保國他們實測了20多個土壤剖面,最終將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為主要種植品種。在李保國的規劃下,綠嶺公司把荒山變成良田,并將結果早、效益高、品質好的“香玲”和“豐輝”作為主栽品種。

      綠嶺項目獲得高產的同時,李保國帶的學生也在實踐中成才。在綠嶺項目攻關中表現出色的陳利英一畢業就被企業留下,很快成長為技術主管。

      在此后的工作中,陳利英和她的科研團隊不斷進行科研創新,先后為公司探索出機械化高規格整地、優質壯苗高成活率栽植、涂聚乙烯醇越冬防凍、地面覆蓋防草保水、小管出流節水灌溉等技術,使核桃畝產達460斤以上,畝效益在8000元左右,陳利英也獲得河北省“全省農業科技帶頭人”稱號。

      李保國常說:“一個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堅,力量畢竟有限。但如果讓更多學生擁有老師的本領和意志,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合力。我十分愿意做人梯,讓更多學生成長為有益于社會的棟梁之材?!?/p>

      出于這樣的認識,李保國無論是課題攻關還是下鄉實習,都與學生們一同住聯排通鋪,一同做試驗課題,一同搞勞動實習。就在這種手把手、肩并肩的實踐教育中,許多學生在學習期間就取得了科研成果。學生湯軼偉在讀研究生階段就從事核桃適時剪枝的專業研究,經過上千次實驗,他顛覆了冬季修剪的傳統做法,將剪枝時間確定在春季發芽前的20天以內,避免了因剪枝時間不當造成營養流失20%。目前,這一創新成果已被寫入教科書,并被全國果農所接受。

      在平山縣葫蘆峪的山場開發中,李保國的學生史薪鈺從事25度以下山坡開發坡面結構穩定研究。李保國不僅與她一同確定課題,還不時趕到現場,與她一同研究解決在科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試驗,葫蘆峪的山場開發坡穩研究取得了當年治理、當年坡面穩定的效果。截至目前,該地4萬畝山場披上了由300多萬株果樹形成的綠裝,她的研究成果也在全省推廣,成為太行山、燕山綜合開發的最佳樣本。

      身帶一團火,

      促富農民千萬家

      “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具體運用,才能轉變為真正的生產力。由此可見,科研創新和科技推廣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崩畋f。

      心中有夢的李保國想做一個科技推廣的播火者。30年里,他有一多半的時間在農村基層奔波,在全省舉辦了各類培訓班800余場次,培訓人員達到9萬余人,使科學技術得到了廣泛傳播。

      李保國說,“太行山的群眾最樸實,也最現實,他們看不到實際成果很難有所行動。然而,一旦看到效果,他們就毫無保留地投入力量”。

      李保國講了一個早期推廣果樹科學管理的故事。1982年,他第一次到前南峪建灘隊指導蘋果管理,剛到那里生產隊長鄭津玉就問:“小伙子,你今年多大了?”李保國回答:“我是1958年生人?!编嵔蛴裾f:“我1956年就開始管理這片蘋果園了,來我們這兒的教授多了去了?!崩畋鴽]有理會他的話語:“先讓我管理100棵樹行嗎?”在社員們疑惑的目光中,李保國冬天踏著大雪修剪果樹,夏天頂著烈日進行花果管理。一年下來,李保國管理的果樹長得最旺、果子個頭最大、果形最好看、總產量最高,來買蘋果的人都想買李保國樹上的。當時市場上蘋果賣三四毛一斤,他管護的蘋果賣到兩塊五一斤。群眾對這個年輕人徹底服氣了,紛紛來找他取經。

      老百姓一旦認準了你,就能與你心貼心。此后,在前南峪,李保國說什么,老百姓就信什么。在李保國的指導下,前南峪村由草都長不好的禿嶺變成了“山頂洋槐戴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高效水果抱腳”的好地方,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年集體純收入達308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村子還被命名為國家4A級森林公園。

      如果說前南峪的成功在于示范帶動,內丘縣崗底村的成功則在于精心設計和全面推廣。1996年,一場特大暴雨席卷太行山大地,山爛了,路垮了,地毀了。李保國隨著省里組織的災情考察組來到崗底村,眼前的場景讓李保國很辛酸。他撿起一個煙盒寫上自己的電話號碼,對村黨支部書記楊雙牛說:“不要灰心,村里的山岡上不是還有幾十畝果樹嗎?你要是愿意,我幫你把這個產業做起來。等上山的道路修好后,你就給我打電話?!卑雮€月后,楊雙牛打來電話,告訴他道路已經修好。

      于是,一場以信任對信任的科技播火活動在崗底村展開了。1997年初,李保國與妻子郭素萍如約來到崗底村住下。白天,李保國一座山接一座山地考察;晚上,他挑燈夜戰為崗底村量身定制山場改造施工方案??吹酱謇锓浅X毟F,李保國拿出5萬多元買了紙袋送到崗底,并手把手教村民進行蘋果套袋管理。

      等荒山全部披上綠裝,李保國又設計了一個有著128道工序的生產管理方案,并印成“明白紙”,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稍诼鋵崱懊靼准垺钡倪^程中,村民安小三仗著有幾分聰明,總愛跟李保國較勁。李保國講技術,安小三當面點頭,背地不服。結果,秋后一算賬,安小三的4畝果園賠了4000多元。同村的楊會春是個老實人,專家叫干啥就干啥,同樣的4畝果園,他的純收入卻達到1.5萬元。這一明顯對比教育了安小三,也教育了全村百姓。從此以后,大家嚴格按照這128道工序抓管理,“富崗蘋果”栽種取得巨大成功: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奪得銀獎,2008年被確定為北京奧運會專供果品,2011年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如今崗底村村民僅蘋果一項,人均年收入就達2.5萬元,村里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轎車。

      一區一地的成功效果有限,李保國又產生了建設完善科技推廣體系的新思路。他認為,盡管自己使出渾身解數,在全省建立起30多個示范點,但這些示范點的輻射帶動效果畢竟有限,能不能組織一種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的戰略聯盟,讓高效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最廣泛的傳播?說干就干,李保國不顧身患疲勞性心臟病,每天奔波在全省各個重點產區和龍頭企業間,牽頭成立了河北核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河北蘋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使加盟的集中生產區域和大型龍頭企業總數均超50個,其中覆蓋核桃產業面積100萬畝左右,占全省總栽種面積的80%以上;覆蓋蘋果產業面積達到30余萬畝,占全省蘋果栽種面積的60%左右。

      正是因為有了李保國這樣的科技專家的帶動,河北山區綜合開發取得非常顯著的成效。2011年至2015年,太行山、燕山兩處連片特困區貧困發生率由33.7%下降到18.1%,146萬山區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