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g08gg"></li>
<li id="g08gg"></li>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able id="g08gg"></table></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rt id="g08gg"></rt></tt>
  • <tt id="g08gg"></tt>
    <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li id="g08gg"></li>
  • <li id="g08gg"></li><li id="g08gg"><tt id="g08gg"></tt></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江蘇灌南縣:創新農民工群體黨建“共建共管”機制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21日 13: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有效破解農民工群體黨建工作“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好”的問題,江蘇省灌南縣創新探索出農民工群體黨建流出地與流入地“共建共管”聯動機制,以“組織共建、黨員共管、工作共商、經費共擔、活動共抓”為抓手,通過創新農民工黨組織設置模式、完善工作運行機制、整合多方資源等多種途徑,實現農民工群體“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長期受教育”?!肮步ü补堋壁A得了農民工群體的熱情擁護和衷心支持,已成為“流動黨員受教育、兩地群體得利益”的民心工程。

    一、背景與起因

    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快速向非農產業和城市流動,農民工黨員數量逐步增多。江蘇省灌南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在外農民工達20多萬人,其中黨員2500多人。由于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局限,以及農民工和流動黨員具有流動性大、分布面廣、穩定性差等特點,導致流出地黨組織“管不著、管不到、管不住”,流入地黨組織“不愿管、沒權管、管不好”。一些農民工雖然進了城,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很難融入城市,成為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少數人甚至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不穩定因子;部分流動黨員成了“隱性黨員”、“口袋黨員”,長期游離于黨組織的教育、管理、監督之外,對黨的信仰和追求明顯弱化,黨員身份逐漸淡忘。

    鑒于此,我們著眼于農民工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探索出農民工群體黨建流出地與流入地“共建共管”聯動機制,有效破解農民工群體黨建工作“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好”的難題。

    二、主要做法

    一是組織共建。積極爭取流入地黨組織的支持,在農民工黨員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動黨組織,按地域相鄰、行業歸口、便于教育管理的原則,將農民工黨員編入相應黨支部和黨小組。與流入地黨組織簽訂“共建共管”協議,將流動黨組織納入當地有關街道(社區)黨委序列進行管理,與當地黨組織一同參加相關活動。流動黨組織書記還列席所在街道(社區)黨委會、樓道支部書記會議,共同商討有關問題。目前,已在杭州、青島、上海、蘇州、無錫等地建立流動黨組織14個,同步成立黨組織領導下的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全縣外出流動黨員和務工人員都在流動黨組織的覆蓋和教育管理之下。

    二是黨員共管。委托流入地黨組織對農民工黨員進行日常教育管理,有關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把流動黨員納入其所轄黨員的教育管理計劃,就近安排他們參加組織生活,并及時反饋農民工黨員的在外表現情況,定期給出評價性意見。兩地共同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入黨積子的日常培養考察由流入地的街道、社區黨組織負責,灌南縣有關黨組織在審批接納新黨員時充分征求流入地黨組織的意見。近三年來,共發展外出務工黨員216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800多名。

    三是工作共商。與流入地組織部門建立黨建工作定期溝通交流機制,重點就農民工黨員的組織建設、教育管理、服務培訓以及作用發揮等重大事項進行研討。開通熱線電話,設立電子信箱,及時交流農民工黨員的活動開展情況。通過舉行農民工黨建論壇、新市民黨員事跡報告會、學習參觀等形式,加強雙方的溝通了解,促進農民工黨員和其他務工人員自覺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四是經費共擔。每年編制100萬元預算作為農民工黨建工作專項經費,縣委組織部每年從留存黨費中撥給每個流動黨組織1萬元的活動經費,并為其訂閱黨報黨刊等學習資料。爭取流入地黨組織的支持和配合,為流動黨組織配齊辦公室和電話、電腦等辦公用品。杭州市下城區委組織部和朝暉街道還為駐杭州流動黨委書記、委員配備通訊工具,每月補助通訊費100元。

    五是活動共抓。在兩地黨組織的共同指導下,流動黨組織積極在務工人員中開展“守紀守法做事,誠實誠信做人”、“亮黨員身份,樹灌南形象”、“志愿服務者,義務作奉獻”等系列活動。兩地聯合開展關愛農民工行動,為農民工辦理跨區域勞務合同簽訂、工資集體協商、社會保險繳納等事項。先后向農民工贈送《農民工法律知識讀本》等法律書籍15萬冊,發放法律援助卡3萬多份,開設送法維權148熱線。組建14輛 “送法維權大篷車”奔赴省內外各地,幫助在外農民工討回被用人單位克扣福利、工資等260多萬元。

    三、成效與反響

    一是強化了流動黨員管理,初步形成了城鄉聯動黨員管理格局。創建“共建共管”機制,實現了農民工黨員向新市民黨員的過渡轉變,調動了農民工黨員參與黨內活動和融入他鄉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新機制得以初步建立。廣大農民工黨員,在不轉接黨組織關系的情況下,就可以參加流入地黨組織的各種活動,參與黨內管理,行使黨員權利,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工黨員不愿主動亮明身份、參加組織活動、接受教育管理等難題。灌南駐杭州流動黨組織建立12年來,農民工黨員數量由成立之初13名發展到現在的158名,2010年4月,升格為黨委建制。

    二是解決了務工群體困難,增強了流動黨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在兩地黨組織和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各駐外流動黨組織以服務老鄉為己任,成立“就業互助會”,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廣泛收集用工信息,為家鄉農民工推介合適的工作崗位,并做好跟蹤服務、教育管理。近三年來,流動黨組織共幫助家鄉農民工維權200多起,甚至有些外省市農民工遇到困難,也慕名到灌南駐外流動黨組織請求援助。

    三是激發了創先爭優活力,發揮了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流動黨組織積極在務工人員中開展“為他鄉作貢獻、為家鄉添光彩”、“爭當新市民先鋒”等主題實踐活動,贏得當地群眾的贊賞和信賴。駐杭流動黨委書記邵中國被表彰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駐錫流動黨支部書記席發剛榮獲“無錫市十佳新市民”稱號。2011年,我縣農民工黨建工作經驗被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向全國推廣。以邵中國為原型的首部農民工群體電影《七叔》于2013年7月在全國公映。

    四是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促進了兩地的合作交流和共同發展。駐蘇州流動黨總支帶領家鄉農民工在吳中區、高新區等地每年承建十多萬平方米的工程,沒有發生一起質量問題,被譽為“放心工程”。駐青島流動黨支部憑借良好的口碑和信譽,承建造價1.12億元的奧運會帆船比賽場館,獲得“山東省文明工地”稱號。流動黨組織還積極呼應家鄉建設,積極鼓勵有能力、有實力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服務家鄉展,奉獻愛心。目前,全縣已有260多名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吸納4000多名勞動力就地就業。通過流動黨組織和外出農民工的牽線搭橋,浙江、上海、蘇州等地800多名客商來灌南投資創業,投資總額300多億元。

    四、探討與啟示

    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實踐,結合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黨建工作創新工程的要求,我們的啟示和體會是:

    一是加強農民工群體的教育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工作,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解決了農民工問題,就解決了農民變市民、農民變工人的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城鄉和諧。抓好農民工這一群體的教育管理,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各地都應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重視農民工群體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共建共管是實施農民工群體有效管理的必由之路。農民工以外出打工農民為主,他們的根在家鄉,和家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他們的管理離不開家鄉黨組織。但因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外,流出地的黨組織常常又鞭長莫及。而流入地黨組織因城鄉二元化等原因也無法單方面對其實施有效管理。應該說,目前各地對加強農民工的教育管理都有著很高的認識,但往往是強調單向式的管理,忽視兩地的共建共管。實踐證明,僅僅是流出地或流入地的“一頭熱”,不可能實現農民工群體的有效管理。只有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協作,實施共同管理,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三是流動黨組織充分發揮作用是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前提。黨組織的建立在于凝聚人心、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無論以什么模式、什么形式成立的流動黨組織,如果只建不管只能流于形式。黨組織不能發揮作用,其生存和發展必將失去根基。因此,在重視建立流動黨組織的同時,更應創新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引導黨組織發揮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流動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

    四是建立長效機制是加強農民工群體黨建工作的基礎保障。農民工群體黨建工作是一項全局性和長期性工作,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保證工作持續深入開展。要把加強農民工群體黨建工作納入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物質保障。建立黨委、政府定期研究農民工群體工作制度、城鄉一體化管理服務制度等,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農民工關愛服務機制,把農民工工作與社會保障、扶貧、維權、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工作結合起來,使之經?;?、多樣化、社會化、實效化。

    国产av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