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團風按照上級的部署和要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作為夯實基層基礎、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頭戲來抓,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扎實有序推進村級經濟公司化經營試點工作。
一、提出背景
2000年以來,團風縣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先后實施了“村級發展保障工程”、“強村富民工程”、“雙強工程”。到2010年,為深化和拓展“雙強工程”,縣委圍繞中央提出的創先爭優活動的要求,大力開展“五星創建”活動。幾年的努力,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長效發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再次遇到新的瓶頸。元月9日至13日,由縣委組織部、農辦、民政局、經管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根據調查結果,2013年度我縣村級集體經營收入平均數為15.69萬元,較2010年度增加4萬元,增長幅度較小,說明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其中:租賃收入8.51萬元,較2010年度增加0.12萬元;發包收入4.78萬元,較2010年度減少0.07萬元;企業收入12.26萬元,較2010年度增加0.32萬元;其他收入10.04萬元,較2010年度增加3.62萬元。從收入比重構來看,村級集體經營收入主要來源于發包收入和其他收入,2010年分別占比40.89%和54.84%,2013年分別占比30.01%和63.97%,而其他收入則包含了來源于社會捐贈的收入。對于企業收入這一塊,抽樣調查的11個行政村,僅有3個村有來源于企業的收入。村級經濟發展緩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村級沒有對接市場的實體,沒有參與經營管理的平臺,村級增收渠道較窄。為此,我們提出發展“實體經濟”,由村“兩委”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或公司等經營實體,參與市場化運作,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二、主要作法
1、創新體制活村。按照村民自治組織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與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職能向分離,村企分開的原則,以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為重點,實施村集體經濟組織創新;積極開展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試點,在堅持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明晰產權主體,規范經營管理,理順分配關系,變資產為資本,變農村為社區,變農民為股民,變集體、家庭承包制為社區股份合作制,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國土、規劃、住建、經管等部門依據政策,分類指導。
2、盤活資源亮村。將村集體所有的閑置校舍、廠房、倉庫等資源,以參股、租賃承包或招商方式,興辦農家超市、加工廠等經濟實體;整合村集體所有的山林、果園、魚塘、“四荒”等資源,通過招標出租、盤活存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將農村“四邊”(路邊、溝邊、渠邊、房屋邊)空閑地,推行“集體投入、分戶管理、收益分成”的模式,建立村(社區)集體和村民共享的“綠色銀行”;利用現有溝渠,通過林水結合的方式,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增加集體收入來源;鼓勵有條件的村將域內影響較大的特色農產品、特色餐飲、地理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以村或社區集體的名義申請注冊商標,通過出讓商標使用權的方式,為村集體獲得收益。鼓勵村集體將存量非農建設用地,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通過使用權入股、租賃等形式與其它所有制經濟合作,依法興辦二、三產業,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
3、招商引資興村。積極引進龍頭企業以項目、資金等開展村企聯建,幫助發展村集體經濟。資源條件較好的村,可以采取“招商引資、村企聯辦、交叉持股、固定分紅”的方式,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大力實施回歸創業過程,推進“一派兩聘”,吸引能人回鄉、資金回流、企業回遷,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整合全村閑置資產、土地資源,采取“集中供地、村村創業”的模式抱團創業,走以強帶弱、強弱聯合的發展之路。靈活運用土地資源,以土地換空間,以空間引項目,以項目吸資源,共同開發、共同受益。城中村可以利用區位為優勢,抱團組建聯合參股的經營投資公司,抱團投資物業服務,抱團爭取各類項目,發揮1+1>2的集合效益。
4、發展產業強村。各村立足區域資源、區位、人文優勢和產業基礎,以產業集中區、現代農業示范區、鄉村旅游示范點為載體,突出主導產業,明確特色定位,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文則文,編制好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特色種養基地,建設一村一品基地;鼓勵有條件的村發展農家樂、生態休閑等觀光農業;實施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戰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項目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5、扶貧開發幫村。制定村級集體經濟扶持政策,實現經濟部門幫弱村、技術部門包專業村、扶貧部門包窮村,找準村級經濟增長幫扶的切入點,廣辟增收渠道,加大對經濟薄弱村的扶持政策,給予資金補助和項目扶持;對于缺乏資源的村(社區),可以由村牽頭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協會等服務經濟組織,廣辟服務項目,提供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技能培訓、物業管理等服務項目,多途徑增加村集體收入。通過“輸血”和“造血”,增強經濟薄弱村經濟實力,推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均衡發展。
6、組織建設領村。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新一輪“三萬”活動,創新和完善組織設置,建立鄉鎮干部“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任連心”工作機制。深入實施“領頭雁工程”,加大回歸人員、鄉土能人和大學生村官中選拔村黨支部書記的力度。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完善村級民主評議、村干部述職、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以及重點事項、重大決策村民代表集體決策機制,以及村務公開工作,增強對村干部分配使用集體資金的約束力,真正形成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的工作格局。
三、取得成效
1、建立實體,與市場有效對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對村級經營實體的建立、管理、經營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村級市場主體的成立,可以更有效地實現村級閑置校舍、廠房、倉庫等資產,土地、山林、果園、魚塘、“四荒”等資源參與市場化配置,因地制宜,實現村級資產資源的價值利用、平等交換、參與競爭、保值增值。
2、能人管理,建立發展長效機制。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村級市場主體的法人權利和義務,打破村級市場主體法人的人選局限,拓寬選人視野,實現能人管理、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村黨組織書記、主任、村“兩委”班子成員中有一些懂市場、善經營的能人,可以作為經營實體的法人。如村級帶頭人不具備經營市場主體的能力,可以面向社會聘請懂市場、善經營、能力強,能夠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人員擔任村級實體的法人,全權參與經營實體的運作。
3、創新模式,運作科學規范。村集體的市場主體成立后,也就建立了村級資產資源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平臺,實現村級市場主體向現代企業化經營的轉型,可自主經營也可招商引資聯合經營,其集體性質應予以明確,市場主體經營所帶來的收益由村集體共有、村民共享,充分發揮集體資產資源的市場效益,實現集體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從而形成村級集體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