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集團最靚的招牌是黨建,是共產黨員!”談起天福特色,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如是說。一名臺資企業的老板緣何對共產黨員有如此高的評價?一家臺資企業黨組織,如何從1999年成立時僅18名黨員的黨支部,到2008年升格為擁有200多名黨員的集團黨委。集團黨組織自1999年成立以來,連續四次被福建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榮獲全國非公有制企業“雙強百佳黨組織”稱號。天福15年的黨建歷程印證臺企黨建在大陸的發展,也證明了黨建工作在臺資企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一、黨建的背景起因——天福的破題
臺資企業一直是非公企業中不容忽視的力量,目前大陸已批準臺資項目6.6萬多個,實際利用臺資400多億美元,以漳州為例,臺資企業占到漳州企業的半壁江山,在非公企業里推進臺資企業黨建工作意義重大。然而當前,在量大、面廣、類型多樣的臺資企業力,如何開展黨建工作,特別是兩岸政治認同和意識形態差異下,如何贏得出資人的支持?如何更好地整合資源,實現“黨企雙贏”?都成為擺在臺資企業黨建發展上的難題。
二、天福的做法——臺企黨建“天福樣板”
漳州臺企黨建“天福樣板”立足臺資企業特點,堅持“為企業增效益、為員工謀利益、為黨旗添光彩”三個核心服務原則,站位對臺“親商、安商、扶商”的服務理念,堅持把“服務”做大,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探索出臺企黨建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員工隊伍建設和服務兩岸交流互促雙贏的特色模式,主要做法:
一是感情漸進式拉近——“三先”解疑慮。充分發揮好漳州推進臺企黨建的地緣、人緣、物緣等優勢,拉長“感情線”,破解業主難溝通的問題。先交心得理解。全市縣(處)級領導干部和鄉鎮主要領導干部通過開展“每月一約談、每季度一訪談、每年一座談”和“五必訪”活動(重大節假日必訪、業主生日必訪、生病必訪、紅白喜事必訪、企業重大事項必訪),以細致耐心的思想引導消除業主的疑慮;先服務獲信任。整合工商、稅務、金融、公安等職能部門資源,開通專項專管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解決好臺商在投資、生產、子女就學等方面問題,營造“臺企之家”的良好氛圍;先表率贏認可。通過下派黨建指導員,積極引導企業“口袋”黨員、“隱形”黨員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先行發揮模范作用,以“黨性強、作風正、業務精、影響力大”贏得業主對共產黨人的能力和作風的認可,進而贏取業主對企業組建黨組織支持。
二是組織漸近式覆蓋——“三雙”抓組建。針對漳州市臺資企業人員流動大,情況背景復雜等特點,采取先“配”后“選”的方式逐步壯大組織建設和隊伍建設。雙向進入強班子。堅持“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工作思路,把企業管理層中黨性觀念強、熟悉黨務工作、組織協調能力強的的優秀黨員選配到黨組織負責人或委員崗位;把優秀黨務工作者和黨組織班子成員推薦進入企業經營管理層,把黨員中的骨干分子充實到企業關鍵崗位,在天福集團,中層干部90%以上都是黨員。雙向融合強機制。企業黨組織與業主雙方協商,在完善“三會一課”、黨員學習教育、發展黨員等八項黨內基本制度的基礎上,融合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黨員作風業績雙評議”、黨員“金點子”建議獎、“招收員工黨員優先、重要崗位選調黨員優先”、“四個一點”黨建經費聯籌(黨費撥一點、企業出一點、財政補一定、黨員捐一點)等富有天福特色的黨建工作機制。雙向培養強隊伍。堅持把優秀青年職工、優秀管理人員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生產經營骨干。通過黨的理論知識培訓與企業業務技能培訓相結合,提高黨員員工的政治素質和生產經營管理能力。
三是作用漸近式發揮——“三為”強作用。積極做到為企業增效益。把組織活動融入生產經營,通過創建“黨員示范崗”、“巾幗文明崗”、“青年突擊隊”等載體,形成爭創體系,打造出“示范班組、示范車間、示范門市、示范黨員責任區”四大示范工程;為員工謀利益。把維護企業員工權益作為黨組織工作的重點,建立“困難員工結對幫扶”、“勞動爭議調解隊”等制度,推動企業撥出200多萬??钤O立員工獎勵基金和福利基金。天福集團勞動合同簽約率達到100%,金融危機期間,集團更是向員工作出“三不”承諾(三年內不裁員、不減薪、不拖欠工資);為黨旗添光彩。開展黨員“承諾、踐諾、評諾”活動,鼓勵黨員主動在員工中亮身份,本職崗位上亮作為,在日常生活上亮形象,樹立起“一名共產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桿”的鮮明形象。
四是窗口漸近式樣放大——“三創”求共贏。放大黨建示范點的窗口作用。引導企業爭創模范企業典型,帶頭履行社會責任,深入開展“三個不忘記”活動,組織抗災捐款,設立助學基金,慰問貧弱群體,樹立“公德、良心、誠信”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爭創黨建文化品牌。按照“四個一”要求(總結一套黨建經驗,建一間黨建資料室,拍一部黨建宣傳片,編一本黨建宣傳冊)建好黨建示范基地,夯實黨建文化基礎;開展“愛茶、愛鄉、愛中國”系列文化活動,提升黨建文化品位;爭創兩岸交流平臺。找準“根植海西、情系兩岸”定位,以“根”、“茶”、“?!?、“景”為媒,借助業主的“人緣”、“地緣”優勢,為臺灣政要回鄉尋根認祖牽線搭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兩岸企業文化傳播窗口。
四、天福黨建成效——從“青苗”到“大樹”
天福集團“黨企雙贏”的探索,使其逐步成為臺資企業在大陸創業的一個形象、一個樣板、一個標桿,在政治、黨建、經貿、文化人才等方面產生積極效應。
一是從黨建層面看,發揮了臺企黨建品牌的示范帶動作用。2012年,漳州市委專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建設的意見》,在全市非公有制企業中全面推廣非公黨建“天福模式”。在天福的帶動下,全市臺資企業黨員數較2005年,增長近3倍,60%以上臺企黨員成為業務骨干,30%以上黨員進入企業管理層。目前,全市臺企黨組織被評為市級、縣級以上的先進基層黨組織有32個,縣級以上優秀共產黨員18人,縣級以上優秀黨務工作者8人。
二是從經濟層面看,深化了兩岸經貿合作交流。天福集團由1993年漳浦的第一家企業越居成為中國產業“第一股”。作為目前大陸最大臺資農業企業和承接臺灣農業、農產品加工產業轉移示范點,天福集團還在推動建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等一批兩岸交流合作平臺發揮積極作用,促進了漳州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漳臺農業交流合作走在全國前列,全市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1082個,實際利用臺資9.2億美元,成為全國對臺農業技術、良種、設備等生產要素最密集的地區。截止2014年1季度,全市累計批辦臺資企業2759家,實際利用臺資76.9億美元,位居全國設區市第三。
三是從政治層面看,增進了臺胞對大陸的政治認同感。集團黨組織積極配合對臺工作部門,主動承接臺灣政要回鄉尋根具體事宜,當好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和平發展、互利雙贏的“宣傳員”。天福黨組織書記林伯渠更是經常奔走兩岸。借助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假日,組織海峽兩岸的全體員工(學員)開展“愛茶愛鄉愛中國”、“中秋情?祖國親”等為主題活動,進一步增進了集團內部兩岸員工的交流與理解。2014年,臺商到漳經貿、文化交流突破100萬,僅2013年,臺胞來漳州超過12.5萬,至2014年,回鄉謁祖的臺胞宗親就達22萬人次。
五、工作啟示
臺資企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內資企業群體”,日漸成為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臺企黨建“天福模式”著眼于“一手抓黨建、一手抓發展”,以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有為有位”贏取業主信任,開創黨的建設和企業發展互促雙贏的良好局面,對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臺企黨建工作具有深刻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是與時俱進,臺企黨建要與兩岸關系發展同步。漳州在培育臺資企業黨建“天福樣板”、發展臺企黨建工作中,始終注重緊跟兩岸發展的“大環境”,營造黨建發展的優質“軟環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臺資企業黨建工作,堅持服務為先,政策先行,逐步消除臺商疑慮。早在1991年,福建省委召開了外商投資企業黨建工作會議,對包括臺資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黨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漳州市就認真貫徹落實。同年8月,在燦坤實業等臺資企業成立黨組織,成為福建省第一批臺資企業黨支部。1998年,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組織牽頭,整合統戰、臺辦、經貿、工商、稅務、工會、共青團、工商聯等為成員單位,并把臺資企業黨建納入市、縣臺辦系統機關黨建“三級聯創”的重要內容。特別是2005年以后,對臺政策的不斷放開,先后三次開展非公企業黨組織(包括臺資企業)“百日攻堅”行動,連續3年開展“臺資企業黨建年”活動,臺資企業“大手拉小手”工程和非公企業規范化建設,推動臺資企業黨建與臺資企業經濟發展同步。實踐證明,只有正確把握兩岸發展的大方向,緊跟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引導各級黨委在思想上真正重視、行動上堅決有力、措施上具體有效,才能跟得上臺資企業在大陸的飛速發展,順應時代需求,迸發出黨建工作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
二是因企而宜,把握好臺企黨建工作的特點規律。臺企黨建不同于一般的非公黨建,不能照搬非公企業黨建傳統做法,尤其要結合實際。天福集團黨組織成立10多年來,堅持“為企業增效益、為員工謀利益、為黨旗增光輝”,以推動企業發展的有效作為贏得臺商的充分認可,找準了在臺資企業黨建工作的著力點,成功在漳州臺資企業中形成了巨大的輻射作用。實踐證明,在推進臺資企業黨建中,要充分把握臺資企業黨建的規律,在組織建設上要“穩”,做到成熟一個、組建一個,不能盲目求快、求量;在隊伍建設要“優”,特別是臺資企業黨建隊伍流動性更強,要注重在管理層發展優秀黨員,樹好這面“旗幟”;在活動方式要“活”,采取“靈活、業余、分散、務實”的原則開展活動,避免開展活動于企業生產經營時間相沖突;在作用發揮要 “實”,找準黨建工與企業發展的落腳點,讓業主切實感受到在臺企黨建帶來的實效。只有摸準臺資企業黨建的特點規律,不盲干、傻干,而是巧干、實干,我們的黨建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三是健全機制,為臺企黨建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針對臺資企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逐步形成完善一整套規范的運行機制。完善領導機制,漳州市各縣(市、區)普遍建立了領導掛鉤責任制,成立非公企業黨工委,形成三級貫通的工作機構;整合部門資源,建立由組織部門牽頭,相關部門聯動配合的責任體系;充分重視協會的載體作用;完善激勵機制,在黨組織組建、活動場所建設上給予一定的補助,在評先、評優上安排臺資企業黨組織、黨務工作者和黨員一定的比例,以表彰先進促進黨組織“晉位升級”。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體制,推動工作機構的高效運轉、工作力量的有機融合、工作資源的優化整合,才能不斷迎接新挑戰,破解新難題,全面提升臺資企業黨建的科學化水平,讓黨組織活力真正成為漳州臺企發展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