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實現政府職能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要推進農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朝天區高度重視農村社區建設,但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原有的社區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一方面,近幾年因災后重建、重點工程拆遷和高山移民等原因,相鄰鄉鎮農村居民等大量流入人口進入社區,出現社會治理主體不清,協同性不足,面臨“兩難管”(即原村兩委因人未在本地不便管理、社區兩委因流入人口戶口未在本社區不好管理)以及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等問題;另一方面地處同一區域內的村民與原居委會居民,在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社會保障、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上未能享有同等待遇,以及社會參與不足、自治機制不健全、缺乏歸屬感,社區共享共治、良性互動的和諧局面難以形成。影響了社區活力激發、居民福祉增進、黨群干群關系、社會的和諧穩定?;诖?,朝天區把社區治理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項目,探索如何構建“一核心三體系”的“融合式”農村社區治理模式,著力構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體系,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核心三體系”思路
所謂新型“融合式”農村社區,即在原承包地、山地和宅基地等權益不變的前提下,打破居民戶籍限制,將服務對象、服務機構、服務資源融合,讓居民自主參與社會治理,均等化享受社區公共服務。
新型“融合式”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是“一核心三體系”,即“堅持強化社區黨委核心,完善服務平臺體系,優化服務隊伍體系,健全服務管理體系”。其中,“堅持強化社區黨委核心”,就是將城鎮居民、文筆村村民、小區住戶、常住流動人口納入社區管理,建立社區大黨委,意在形成共駐共建優勢互補的區域化黨建工作大融合格局,強化黨組織服務群眾功能?!巴晟品掌脚_體系”意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服務領域,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居民享受公共服務均等化?!皟灮贞犖轶w系”意在選優配強社區領導班子,強化培訓學習,創新聯系服務群眾機制,提高服務群眾本領?!敖∪展芾眢w系”意在建立健全民主化、網格化、平面化管理服務機制,讓社區居民享受到同質化生活和服務。
“一核心三體系”措施
強化社區黨委核心,服務對象融合,優化治理結構
強化社區黨組織作用。社區把原居委會居民、文筆村村民、震后搬遷人員、外來流動人口納入管理,統籌轄區單位和“兩新”組織黨組織,建立社區大黨委,堅持社區黨委在基層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其引領、統籌、協調功能,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決重大矛盾糾紛、協調各方利益及述求、有效解決社區綜合服務管理與社區自治。同時,吸納5名有影響力的“兼職委員”進入領導班子,構建區域統籌工作格局,成立了社區黨代表工作室,推行黨代表、政協委員一起固定時間進社區值班制度,開展“黨員聯系群眾五個一”活動。2014年,黨代表工作室接待群眾1100余人次,開展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系列專題宣傳”等講座8場次,協調解決小區亮化、占道經營等問題7起,“黨員聯系服務群眾五個一”活動中收集社情民意31條,解決大小問題共45個,其中6個較大事項在社區黨委牽頭組織下,已集體研究解決,充分發揮了社區黨委在社區事務決策中的引領作用。
發揮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作用。始終堅持把社區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堅持以公共服務為樞紐,積極推動駐區學校、醫院、企業等單位將教育、衛生、體育等活動設施向社區居民開發,為社區提供人力、物力、設施支出,推動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結合羊木集鎮特點,社區充分利用羊木小學青少年宮建立青少年服務中心,藝體書法等特長教師擔任輔導員,社區青少年可以免費參加活動;利用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設立社區老年服務中心,從早8點到晚21點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服務效果和居民反映良好。
大力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調動各類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其積極參與農村社區建設,形成社會組織服務社區建設的網絡體系。專門成立社會組織工作站,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目前,羊木社區已建立老年人協會、食用菌協會、商會、民辦幼兒園、民辦醫院等社會組織,在服務居民和拓寬社區建設渠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社區建設向縱深發展。
完善服務平臺體系,服務內容融合,擴大公共服務范圍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遵循“政府主導、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居民”的“融合式”農村社區服務體系下,打破城鄉公共服務的“城鄉二元化”結構,統籌城鄉一體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硬化村組道路共50余千米,實施農村社區線網改造和居民風貌改造500余戶居民受益,實施改水、改廁、亮化、綠化,配套建設文化休閑廣場、居民學校、幼兒園、衛生站、超市等工程。建成設施相對完備、服務功能相對集中、面積達6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確保社區辦公有地方、服務有陣地、活動有場所。
優化社區行政服務。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有效整合行政審批系統,縮減辦事程序,實行“一站式”辦理,接辦代辦承諾時限,部分民生行政服務事項實行免收復印件的無紙化辦理,社區居民辦事簡便快捷,實現“百姓少跑路”的服務目標,全方位、零距離的政務服務模式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進為民服務代辦制度,打破農村戶籍限制,683戶1243人村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治安、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科技教育、法律幫扶等公共服務。其中,新建占地300余平米的日間照料中心,有效解決了社區老有所養的問題,2000余平方米的社區幼兒園,使流動人口孩子順利入園,首創“老幼一體”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社區“雙留守”問題。占地3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為更多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同時,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圖書室、超市等服務機構進一步拓展擴大。
優化服務隊伍體系,服務機構融合,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提升社區干部服務能力。注重從能力素質、年齡學歷等方面選拔社區干部,定期組織社區干部和工作人員參加上級相關培訓和外出考察學習,大力開展 “四百”活動走遍社區各家各戶,充分掌握社情民意,真情實措幫助群眾,切實保障社區內居民、農民和流動人群能夠有疑必答、有糾必調、有難必幫。
優化社區公益服務。社區建立志愿服務站,并在社區干部、黨員、義工、居民群眾、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雙報到”單位黨組織中積極組建困難幫扶、治安巡邏、醫療衛生等8類志愿服務隊,落實“1+4”組團服務,著力為轄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援助和補充服務。
調整社區工作站職能。為應對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會公共事務增加,社區設“一辦四中心”(社區綜合辦公室、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社會管理事務中心、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社區青少年活動服務中心),其它公共便民服務站點根據實際情況掛靠相對應的服務機構掛牌服務,形成社區居民辦事有人接有人幫有人管,開展活動有場地有組織有保障的良好格局。
健全服務管理體系,服務主體融合,健全常態長效管理機制
優化社區居委會。完善社區居委會內部治理結構,按需設立專業委員會,為具有不同特長和資源動員能力的居民充分參與社區事務提供參與渠道,促使社區事務的協商解決走向精細化、專業化。截止目前,羊木社區已成立人民調解、科教文體、勞動保障等5個內設專業委員會,成員來自鄉鎮社區干部、轄區單位工作人員、村民小組長、有影響力的社區居民和群眾代表。
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實施網格化服務管理,執行“網格包干”責任制,社區提供“平面化”政府公共服務,執行錯時上班制度,加強民主化管理,建立居民議事會制度。其中,民主議事成員由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工作站、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方面代表組成,積極引導社區各方力量按照規范程序對社區事務進行科學評判、民主決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議事決事的良好氛圍。
開展各類社區活動。利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太極拳、
秧歌培訓活動,發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并借助三八婦女節、九九重陽節開展感恩、慈孝等主題特色活動,每2年舉辦一次社區文藝匯演,融洽了居民鄰里關系,促進社區居民生活共同體構成。
“一核心三體系”成效
社區治理服務雙增強。通過強化社區黨委核心,優化社區行政服務和社區工作站職能,發揮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作用,使社區治理主體的職能發揮與力量整合實現最優化。培育和引入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專業化社區服務,使社區各方都成為社區服務和公益事業的參與者和獲益者,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提升了社區治理的效能。
社區活力得以激發。通過引導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事務,較好地整合了社會資源,進一步激發了社會活力,形成了黨委政府強力推進、社會組織緊密配合、轄區單位大力支持、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實現了從“單一行政管理”向“多方協商治理”的轉變。在民生微實事項目中,轄區內社會組織、義工、“兩代表一委員”等眾多力量通過提出建議、提供資金、提供場地資源等方式踴躍參與。
社區服務水平有效提升。不斷優化服務隊伍和提升素質,并將社區服務的提供由政府主導轉變為以居民實際需求為導向,注重供需對接,服務效能得到較大提升。各類專業服務力量的加入,使得政府和社會力量優化配置,不僅拓寬了服務途徑,讓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豐富、均衡的社區服務,也使服務形式和內容更為多樣,增強了對居民的回應性。
社區社會關系更加和諧。社區居民對議事決策、執行監督等社區事務的廣泛參與,充分調動了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推進了基層民主建設,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使鄰里關系更和諧。黨員干部從中加強與群眾聯系,組織發動群眾參與社會建設、整合社會資源、運用民主協商方法開展工作的能力明顯提高,轄區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升,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社區和諧穩定。
“五個一活動”——是社區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一個載體活動,即開一扇門,走訪民意和政策宣傳;聊一回天,服務退休黨員、流動黨員和特困群眾;解一份憂,開展結對幫扶、輔助產業發展;獻一片情,開展評先選優活動,融洽社區鄰里關系;幫一回忙,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化解信訪積案維護穩定。
“四百活動”——要求社區干部密切聯系服務群眾,做到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幫百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