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如何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動員區域內外各類組織、資源和力量一體參與、高效融入社區服務,成為當前社區管理服務的一個重要課題?;诖?,連云港市海州區在充分發揮黨建統籌資源作用的基礎上,打造集信息收集發布、在線交流、民生服務、黨員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網絡智能服務平臺——“海州區黨群服務平臺”,將服務陣地“搬”到了互聯網上,便捷高效地開展社區服務活動。
一、背景與動因
海州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東方橋頭堡連云港市的中心城區,集中了全市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轄區總面積達7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萬人。海州區作為連云港市主城區,社區數占全市社區總數的70%,社區黨組織管理服務任務較重。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對于社區來講,核心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力量便捷高效地做好服務群眾工作。當前,各級黨組織對如何做好社區服務也做出了一些探索,但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服務力量薄弱。社區肩負著基層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任務,是當前服務黨員群眾的核心力量,但在實際工作中,社區需要無償或低償完成諸多政府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服務行政化傾向日益加重,基層組織服務力量被分散和削弱,難以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2、服務資源分散。隨著社會發展分工細化,社會結構呈多元態勢,社會活動單元和資源分布更加分散。街道社區、駐區單位、群眾團體、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機關干部、非公業主、離退休人員,不同群體不同份額地占有不同的優質資源。近年來,圍繞加大區域資源統籌共享,謀求更加高效合理的合作方式,各級黨組織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嘗試,但多數合作形式比較松散,沒有突破地方和駐區單位、社會團體條塊組織獨立運作、隸屬關系涇渭分明的舊框架。
3、服務形式單一。在大力倡導“屬地化”管理的過程中,社區各類組織和群體融入所在街道社區,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愿望越發強烈,這些組織和群體掌握相當一部分優勢資源,具備較強的服務能力,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調配平臺,多是采取資金直接援建、購買設施配建、開展義務勞動和困難幫扶等傳統的單向性服務形式,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度不盡如人意,居民群眾紛繁眾多的個性化服務需求被邊緣化。
4、服務效率偏低。傳統服務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剝離了服務意愿與服務需求,海量的服務資源與眾多個性化的服務需求難以有效對接,資源流動范圍狹小,服務效率不高,無法真正實現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同時,由于缺乏一個公開透明的登記和考量平臺,特別是在一些政府主導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容易出現來與不來一個樣、多干少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打擊了服務提供者的積極性,降低了服務對象的滿意度。
針對上述問題,海州區從集聚服務資源、提升服務效率、建立長效機制的角度出發,搭建開放聯動的“海州區黨群服務平臺”,讓社區服務與群眾需求高效對接、“適銷對路”,探索出一條新時期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新路子。
二、做法與成效
“海州區黨群服務平臺”是一個集信息收集發布、在線交流、民生服務、黨員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網絡智能服務平臺,面向全區黨員干部和全社會公眾開放。網絡平臺內設“兩網三板塊”,“兩網”為志愿型“黨群服務網”和購買型“民生服務網”,“三板塊”為“黨員e家”、“黨代表e線工作室”和“民情e站”三個“線上服務板塊”。為規范管理,在區級建立網絡平臺綜合調度中心,安排專職管理員,配備10多名網絡、電話接線員,并在街道、社區架設遠程坐席,確定專門的遠程坐席操作員,實時傾聽群眾訴求,調配服務資源。
1、利用平臺動員各方力量集聚服務合力
開展好社區服務,單靠社區現有人員和資源,顯然是力不從心,難以為繼。統籌整合區域內外、體制內外、黨內黨外服務力量和優質資源一起參與社區服務,才能滿足居民群眾的服務需求。
一是開發“海州區志愿者服務系統”。 整合全區機關、街道社區、醫院學校、新經濟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志愿者,成立區、街道、社區三級志愿者服務機構,形成一支以3552名黨員為骨干、擁有7533名注冊志愿者的服務隊伍,實行“一人一證一號一帽”的規范化管理。每名志愿者登記申領一本印有唯一編號的志愿者服務證,編號作為登錄志愿服務系統,查看群眾服務需求的唯一標識,服務證作為記錄服務情況的書面證明,保障志愿服務順利對接開展,志愿者通過平臺先后解決群眾個性化服務需求8400多件。
二是推動民生服務網絡購買模式。聯合區民政局、商務局,吸收100多家家政服務企業加盟,開發涵蓋家庭雇工、虛擬養老、醫療救助、物業維修、生活百科等18大類120多個項目的民生服務網絡,為群眾提供免費聯絡可信賴的有償服務項目,彌補志愿服務時間上的局限性和專業上的短板。網站開通以來,累計接洽群眾1.48萬人,完成服務工單3萬多件。
三是開通駐區單位、在職黨員服務“綠色通道”。推行“駐區單位兼職委員”模式,選聘駐區市級機關、事業單位中層干部和轄區國有企業、“兩新”組織黨員負責人到所在社區兼任黨組織委員。建立“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發動以區級機關550多名科級以上黨員干部為主體的在職黨員到居住地、工作地或所在單位結對社區報到,自覺接受社區黨組織管理和社區居民監督。為推動這兩類人員更便捷地融入社區服務,在平臺開辟“駐區單位議事廳”和“在職黨員服務站”專欄,通過系統后臺管理,定期將涉及駐區單位、聯建單位的社區普遍性服務需求通過站內短信予以發布,為共駐共建和聯建幫扶提供便利。近年來,歷任132名兼職委員累計為社區爭取資金500多萬元,協調解決群眾實際困難1700多件。
四是建立黨代表線上服務機制。在社區普遍建立黨代表工作室的基礎上,將服務觸角進一步延伸,依托平臺建立黨代表e線工作室,區四套班子、機關部門、街道社區、非公企業黨代表不但入駐所在選區的社區黨代表工作室,輪流坐班接待,與居民群眾當面對話,還定期登錄網絡工作室接受更大范圍群眾的質詢,聽取意見建議,并形成提議通過網絡向上級反映。上半年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實現群眾“微心愿”活動中,黨代表推動完成整改群眾反映的共性突出問題35件,形成提議12件。
2、利用平臺匹配資源供需提升服務效率
各類服務資源統籌整合后,利用平臺的雙向互動、實時對接功能,讓海量個性化服務需求與海量多樣化服務資源科學有效對接,避免了資源的冗余和服務的“缺位”,使居民群眾享受到“適銷對路”的優質服務。
一是服務對接便捷高效。無論黨員群眾,無論身在何地,無論是服務提供方還是需求方,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陸平臺,瀏覽黨建時訊,開展信息咨詢,提交服務需求,開展評議評價。平臺通過各種形式的“云連接”,把服務供需雙方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是服務內容一站集成。在平臺設置志愿服務e點通、民情e站、黨代表e線工作室、黨員e家等眾多服務欄目和服務板塊,黨員群眾可足不出戶提出訴求、選擇志愿者、反映意見、接受服務,推動了社區黨組織由過去單項分散服務向“一站式”集成服務邁進。
三是供需雙方互動互選。平臺是一個雙向互動平臺,不管是服務對象還是服務提供者,都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聲音”與“聲音”可以在平臺上互動。平臺還提供服務互選功能,志愿者和社區可以根據意愿自主選擇服務對象開展志愿服務,居民群眾也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和喜好選擇服務提供者及服務項目。
四是服務資源跨域調配。平臺在街道、社區和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均配備了具有一定權限的管理員,負責申請置換調配區域內稀缺服務資源,駐區單位、兼職委員也不再局限于參與所在社區服務活動,實現了人員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這樣既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群眾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而部分服務資源卻又有閑置的現象,又有效地擴大了服務和需求相互選擇的自由空間,提升了服務的匹配度,實現了功能與效率的雙贏。
3、利用平臺匯聚民意民智推動常態服務
依托平臺開發使用各種各樣的應用模塊,通過這些模塊對各級各類黨組織開展活動情況進行統計比對,找出差距并予以反饋或一定范圍通報。同時,常態化收集意見建議,適時組織評比活動,讓群眾評定工作優劣、活動好壞。
一是設置“三會一堂”民主評議系統?!叭龝惶谩鄙鐓^民主工作機制是海州區創新推行的社區事務處理機制,通過民情懇談會聽群眾說、居民議事會讓群眾定、工作評議會請群眾評、社區大講堂帶群眾學的方式,引導群眾自我管理服務。利用平臺,社區工作評議會“搬”上了黨員群眾的電腦、手機屏幕,社區服務怎么樣,不必到場參會,只要登錄系統就能提交意見。今年以來,群眾對通過居民議事會解決落實的3400多件訴求滿意度明顯提升,社區找到了一條帶領群眾自我管理服務的有效途徑。
二是設置志愿服務星級評價系統。在平臺中專設服務星級評價體系,服務對象可根據服務情況對志愿者在線作出星級評價。同時,配套制定激勵政策,根據志愿服務的次數、時長、質量,對優秀志愿者給予獎勵,區機關黨員干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考核內容,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的參考依據。評價系統顯示,“黨員服務新干線” 、“黨員110”、“黨員愛心社”等一批特色服務隊,從436個服務隊、服務組近萬名志愿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較高星級評價和網絡贊譽度,廣大志愿者的服務熱情被進一步激發出來。
三是設置意見建議反饋系統。黨員群眾可以通過平臺內設的黨建論壇、專用信箱、專線電話等多種途徑表達合理訴求,提出意見建議。平臺利用分析統計功能,定期梳理黨員群眾意見建議,反饋相關責任部門,督促整改落實,整改結果在平臺上向黨員群眾反饋。今年上半年,通過平臺收集到群眾質詢、意見2270多條,通過反饋整改,居民養老、托幼、救助、清除垃圾、綠化美化環境等普遍需求,形成常態化解決機制,下半年群眾對這些方面的不滿意度大大降低。
三、探討與啟示
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搭建信息化、智能化黨群服務集成互動系統,是新時期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創新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一項系統工程,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昂V輩^黨群服務平臺”在建立維護、推廣應用中對此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在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拓展服務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1、新時期社區服務需要構建一個開放平臺。在社區服務力量、服務資源相對薄弱和匱乏的情況下,搭建一個開放的智能化平臺,動員集聚各級各類服務力量,統籌整合服務資源,成為首要任務。信息化手段是構建開放平臺的最佳途徑,在統籌調配各類服務資源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2、新時期社區服務需要形成多方聯動格局。廣泛動員區域內外、體制內外各類人員以不同形式參與社區服務,建立一支參與廣泛、富有活力的社區服務隊伍,形成多方聯動的共駐共建服務格局。特別是要著力推動跨體制、跨領域資源聯動共享,為社區引入新鮮血液,破除基層服務資源“死角”,為社區服務提供持久動力。
3、新時期社區服務需要注重資源供需匹配。建立社區服務供需雙方對接匹配機制,讓服務需求與服務資源“對話”,使服務供需雙方的意愿與需求更加吻合,服務資源與服務需求最大限度匹配,可以避免資源冗余、供不應求等狀況。
4、新時期社區服務需要搭建專業服務通道。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社區居民群眾的服務需求迅速增長,呈現出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特點,傳統的社區服務和志愿服務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可信賴的專業性有償服務成為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