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崇川區將鄰里黨建工作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創新組織架構,建強服務隊伍,豐富服務載體,強化機制保障,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500米”。省委書記羅志軍來通調研時充分肯定了這一探索創新和經驗做法,《人民日報》和《新華日報》頭版予以深度報道。
一、背景與動因
崇川區位于南通市主城區,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社會轉型升級,新形勢下群眾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與困惑。一是社區人少事多,社區事務難覆蓋。崇川區下轄10個街道,108個社區,戶籍在冊居民187383戶,目前共有社區干部1197人,每名社區干部除了平均包干157個居民戶外,還承擔了大量的平臺服務辦理、業務事務承接等工作任務。二是管理多于引導,群眾自治難形成。原有的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仍然沿襲了傳統上對下的管理模式,未能在最大限度上調動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三是職責尚不明確,社區黨員作用難發揮。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責任機制,在職黨員、社區老黨員等群體的作用未得到真正發揮?;诖?,崇川區積極探索在社區與群眾之間的“中間地帶”設置了新型的服務組織——鄰里,同時進一步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確保讓“黨的聲音下得去、群眾訴求上得來”。
二、主要做法
(一)創新組織架構,延伸服務觸角。以“一委一居一站一辦”新型社區管理服務體制為基礎,構建以鄰里(鄰里和諧促進會)為單元的服務群眾模式,把黨組織建在鄰里上,形成“鄰里有型覆蓋、服務有效落實”的良好局面。
一是科學設置鄰里。以社區為單位,按照“地域相近、樓棟相連、資源相通”原則,以0.1-0.6平方公里、150戶-300戶的規模設置鄰里,劃小服務單元,鄰里設置一般以路、河、標志性建筑等為界,包括機關、企業、學校、商店、居民戶等,各鄰里之間有機銜接,做到全覆蓋。全區共在108個社區設置鄰里897個。
二是合理界定職責。鄰里主要履行服務、信息、自治三項基本職能。服務包括代理服務和志愿服務,主要提供就業社保等社會事務、生活服務代理,重點開展環保、睦鄰、敬老、愛幼、創文等志愿服務;信息主要包括日常居民基本信息、動態信息和鄰里公共突發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反饋;自治主要通過召開鄰里評議會、鄰里議事會、居民代表大會來推選鄰里和諧促進會理事,制定鄰里公約、決策鄰里大事、評議多方工作。
三是建立黨的組織。根據黨員數量和樓幢分布情況,做到鄰里建設與黨組織部建設同步,對黨員數較少達不到建支部標準的鄰里,通過采用建聯合支部的形式,把居民小區、企業、商鋪等均納入鄰里黨組織建設范圍。全區共建立678個鄰里黨支部,1724個服務型樓幢黨小組,2126個黨員中心戶,形成“社區黨組織—鄰里黨支部—樓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架構,讓黨組織的神經末梢連接到千家萬戶。
(二)建強服務隊伍,提升服務水平。在鄰里內整合多方資源,打造鄰里專職服務隊、在職黨員和無職黨員三支服務隊伍,提升服務水平。
一是集聚各方力量,專職隊伍在鄰里服務。以鄰里黨組織為核心,以鄰里和諧促進會為主體,建立以居民、社會組織、轄區單位為主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共同參與的共管、專業、志愿等三組服務力量,選優配強信息、保安等九類服務人員沉到鄰里,形成“一心一會三組力量九大員”的服務架構。成立“社工—理事長—理事(樓長)—樓道長”四位一體的服務隊伍,按照“一個鄰里至少一名社工”的標準,面向社會公開選拔180多名社工充實到社區。著力將優秀鄰里黨員推薦為理事長,將優秀理事長培養成支部書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
二是發揮部門優勢,在職黨員進鄰里蹲點。以鄰里建設為契機,在全區開展公職人員、“兩代表一委員”鄰里服務活動。全區3800多名公職人員到居住地鄰里報到,亮身份、亮承諾,認領服務崗位,每月定期參與鄰里志愿服務活動。由區級機關工委牽頭,分批次派駐機關干部到結對社區鄰里,擔任一段時間的社工,協助做好進門入戶、信息采集、代理代辦等服務事項。充分發揮機關干部專長、部門等優勢,主動協調解決鄰里難題。
三是弘揚先鋒作用,無職黨員在鄰里亮旗。以鄰里為基本單元,以信息化為支撐,把人、地、物、事、組織、輿情等社會管理各類要素聚集起來,全面整合鄰里內的專業技術人員、入黨積極分子、無職黨員,組建黨員服務隊,成立“1+1>2”黨員微公益聯盟,在鄰里內開展黨員“亮旗”行動,積極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信息聯絡、法律援助、困難救助等服務。
(三)豐富服務載體,優化服務內容。整合鄰里內各類服務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聯系服務群眾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開展“一站式”服務。一方面注重“實體提升”,成立108個綜合服務類“實體平臺”,在鄰里服務點增設“黨員干部鄰里服務處”、鄰里聊吧、鄰里議事廳等陣地,為群眾提供休閑運動、交流信息、理事議事的場所和水電維修、家政服務9大類40多項服務;另一方面打造論壇、QQ群和黨建微博等“虛擬平臺”,組織引導網民認領微心愿200多個,解決諸如“居民想要一副拐杖”等實際問題178個,凝聚鄰里正能量。
二是開展黨員志愿服務。全面推行群眾事務黨員干部代理,設立40個代理項目,18000多名黨員和300多個基層黨組織參與“代理事務”,采取“片警式”、“組團式”、“熱線式”等代理方式進一步提升工作方法、優化工作措施。建立黨代表集體工作室、個人工作室和網上工作室,參與代理的黨員干部超過1萬人,為群眾無償代辦各類事項2.8萬件,123個黨代表工作室先后接待黨員、群眾6850多人次,現場處理、答復問題4000余件。
三是開展社團服務。組建社團黨支部,建立志愿者服務站,發揮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群眾、引領群眾的作用。如虹橋街道“365”服務隊,新城橋街道“愛心送餐”品牌等,常年為老年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提供幫助,有效彌補了政府和市場在提供公共產品等方面的不足。目前,全區1594家社區社團吸引10多萬居民參與,把醫療、家政、就業、治安、助困等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受惠居民逾100萬人次。
(四)健全保障機制,打造服務品牌。在總結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保障機制,推動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一是建立經費投入機制。建立社區黨建、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各街道按照城市社區黨委4萬元,黨總支2.5萬元,黨支部2萬元的標準,作為社區黨建、服務群眾的專項經費。區財政按照每個鄰里1萬元的標準,??钣糜卩徖锝ㄔO和鄰里服務,實現了“有場所議事、有錢辦事”。
二是建立待遇保障機制。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社干正職按照事業編制人員(辦事員)標準發放工資,社干副職、社工副職和社工干事分別按照正職工資標準0.9、0.8、0.7的系數執行。暢通晉升渠道,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副主任從優秀社工干事中推選產生,社干從優秀社工中推選產生,優秀社干納入街道后備干部人選。
三是建立激勵考核機制。開展黨員“量化考評、星級評定”活動,將黨員在鄰里服務情況進行量化打分,分數在60分以下和45分以下的黨員,分別啟動“雙預警”和不合格黨員處置程序。成立社區黨性增值銀行,將黨員幫助群眾、參與民主議事、協理社區事務等情況記錄在黨員個人的“銀行賬戶”中,并對鄰里志愿服務情況進行獎勵。區級機關將機關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情況納入部門年終目標考核和作風建設考評。
四是建立協同管理機制。嚴格社區事務準入制度,確保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下沉鄰里為居民服務,區、街兩級層面建立協同鄰里工作規程,形成鄰里服務事項聯席、聯辦、會辦、交辦、督辦的服務協調機制。建立工作記錄、收集反饋等十多項制度,黨員干部對社區鄰里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處理;不能處理的將通過協同處理程序及時辦理。對群眾意見建議的辦理情況,按原渠道返回,由聯系人反饋給聯系對象,做到了“件件有回復,事事有回音”。
三、初步成效
崇川區在居民家到社區服務中心之間500米的距離中,組建起新型社區基礎單元——鄰里,將黨組織和黨建工作的觸角延伸進鄰里、進樓幢,并在鄰里居民之間鋪上“串門路”,取得了黨組織滿意、群眾滿意、社會各界滿意的多贏效果。
一是黨組織輻射“更近一步”,黨的群眾基礎進一步強化?;鶎狱h組織對黨員群眾個體的輻射由原先的“社區黨組織-黨員”的兩級構架,變為“社區黨委-鄰里黨支部-樓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位一體的黨的基層組織架構,實現了“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黨組織”的生動格局。黨員群眾個體由原先的“找組織”要到社區服務中心,變為在自己住的樓棟里就能找到黨員中心戶,黨組織的“輻射波”進一步增強。南園社區平安鄰里黨支部書記、理事長明玉榮說:“以前搞支部活動還要到社區商議,現在可好了,樓道里就能開支部會了”。
二是各方力量“更沉一級”,服務群眾實效進一步彰顯。社區服務力量由原先單一依靠社區干部,變為多方資源同時集聚到社區鄰里、集聚到群眾身邊。城管、衛生、公安、工商、機關干部、輔工等下沉到鄰里,構建起志愿服務、公共服務與社會服務有機結合的為民服務體系,消除工作盲點,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以往,諸如小區停車難、外墻出新、違章搭建、居家養老等單憑社區干部一己之力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在各方力量的共同配合下,得以全面解決。比如,區推進文明城市長效機制建設期間,區城管局工作人員為虹橋社區“惠美鄰里”送來了黃砂12袋、4個油漆桶,與鄰里社工一起清理樓道雜物,在烈日下忙的滿頭大汗。
三是治理人情味“更濃一些”, 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區委書記吳旭說,此次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創新點在于,把社區服務下沉到鄰里,把干部從社區平臺“趕”到居民家門口,實現“小事不出鄰里,大事不出社區”。如今,所有社區干部實行AB崗,半天在社區,半天在鄰里,街道的干部也時常到鄰里服務站蹲點,干部變親熱了,講起話來沒有了官腔。社區居民吳大伯說:“過去有困難不知找誰,現在到鄰里服務站打個電話給樓道長或理事,肯定有人來解決”。潘艷是社區派到“惠學鄰里”的社工,在走訪的過程中,她發現50幢202室的嚴林珍老人患有重病,根據政策,她可以享受“退休人員重病慰問金”,于是潘艷主動向南通有關部門申請,終于為老人申請到了這筆費用。老人感激的說:“要不是這丫頭上門了解情況,我根本不知道還有這政策,現在的鄰里真是服務到家啦!”
四是鄰里心扉“更敞開一層”, 群眾自治能力進一步提升。鄰里建設的最大亮點就是通過鄰里居民對社會交往的心理需求,借助人情基礎,通過非官方的互動或私人的認同和信任,實現熟人社會的治理。一方面,催生了一批鄰里相親的群眾性組織,如車庫議事會、鄰里車友群、鄰里開心鎖、鄰居集體旅游、能幫就幫、樓道全家福等,鄰里文化氛圍日漸濃厚;另一方面,孕育了一批鄰里愛心小事,如愛心接送鄰里子女上學、為高齡老人代購生活用品、照顧生病鄰居等“舉手之勞”已成社會風尚。剛在長虹新村購房的宋聯居說,他搬來不久,鄰居施韻漪就敲響他的家門,介紹小區的概況及聯系方式,讓他有困難就找鄰居。前不久,惠暢鄰里通過“鄰里議事會”,妥善解決了門口空地的最終用處,建成了停車場?!耙郧?,大事小事都推給社區,現在鄰里的事情我們自己解決,這樣一來二去,矛盾沒了,隔閡少了,鄰里關系也更融洽了?!本用裢醺A痔寡?。
四、幾點啟示
崇川區實施鄰里黨建,強化居民自治、信息暢通和服務高效三項功能,是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切實舉措,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和實踐價值。
第一,優化服務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根本保障。鄰里黨建贏得群眾廣泛支持,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級黨組織注重提升黨員干部的服務能力,為居民群眾提供了一系列精細化、貼心化、便捷化的服務。其中,尤其重視針對機關志愿服務隊伍、鄰里理事長和樓道長等服務隊伍的日常培訓,強化提升其服務群眾和解決實事難事的綜合能力素質,使一批想干事的黨員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充分發揮機關黨員干部的特有優勢,為基層組織和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和人力支持,進一步突出了黨員作用發揮,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
第二,引導優質資源下沉是優化服務的重要抓手。崇川區在實施鄰里黨建的實踐中,以黨組織為旗幟,整合城管、衛生、工商等各方服務力量下沉到鄰里,引導在職黨員、無職黨員等服務力量聚集到鄰里形成“立體化”的服務架構,變“散兵游勇”為“集團作戰”,有力夯實穩定了基層服務隊伍,并在中心工作推進中起到了“戰斗員”作用,在便民服務中起到了“及時雨”作用,在引領群眾中起到了“先鋒者”作用。
第三,提升群眾自治能力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當前,基層社區日益成為社情民意的“聚匯點”、社會矛盾的“聚焦點”、群眾訴求的“聚合點”,鄰里黨建工作正是針對此特點創新社會管理,在有為管理中實施“無為而治”。一方面,在黨的組織領導下將一部分治理主導權交給群眾,最大限度調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權由民用”。另一方面,各類下沉到基層鄰里的黨員干部,帶動廣大居民群眾共同當好“信息員”,在矛盾糾紛“發源地”梳理和處置不和諧信息,維護了基層安定和諧,增強了基層社區文明和諧宜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