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新密市深入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選派委局“一把手”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下基層指導農村工作、解決群眾難題,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一、背景與動因
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是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點任務,也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最關鍵的步驟。在具體操作落實中,誰去做、怎么做、做什么成為首先面對的實際問題。為此,新密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按照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目標要求,從踐行群眾路線、改進干部作風、夯實基層基礎的需要出發,思考總結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三個核心要素:一是發揮領導干部帶頭作用,把聯系服務群眾的責任落實到黨員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作用發揮上。二是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連成一體,把基層一線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主陣地。三是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谶@樣的認識,新密市根據目前農村發展整體水平不高,迫切需要整治現狀、改善環境、加快發展;一些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部分村“兩委”班子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不高,群眾意見較大等現狀,采取選派委局“一把手”到村任黨組織“第一書記”的辦法,把全市強有力的領導骨干選派到農村,把機關黨組織的工作優勢落地到農村,集中力量、集中資源辦好群眾身邊的事,探索建立起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直接化、具體化、常態化工作機制。
二、做法與成效
新密市制定《關于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選派百名局長到村任黨組織“第一書記”的實施意見》,選派100名市直委局、人大政協、公檢法司、金融系統以及部分委局的正科級二級機構“一把手”,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明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展村級經濟、解決群眾難題、化解各類矛盾、轉變工作作風的具體目標和任務,讓黨員領導干部零距離聯系服務群眾、實打實解決群眾難題,在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一)建強組織,向服務“轉型”
“第一書記”主動履行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著力建設綜合素質好、服務發展能力強、服務群眾能力強的村“兩委”班子,指導完善“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民主管理工作機制,積極搭建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的便民服務平臺,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服務力。截至目前,已整頓村“兩委”班子16個,調整村黨組織書記9名,支部委員3名,新建、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13處,全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貌煥然一新。
從市直單位“一把手”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的角色轉變,開辟了黨員領導干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新途徑,也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力量。慎窯村由于派系矛盾、干群關系緊張,10年換了9個支部書記,一直選不出群眾滿意的帶頭人,選派“第一書記”讓村黨支部有了領導核心,通過外力把班子和人心凝聚在了一起。
“第一書記”積極融入村級黨組織,發揮黨建經驗豐富、領導能力較強的優勢,加強和鞏固基層組織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以“第一書記”的“長處”補充了村級黨組織的“短板”。過去,尹村村“兩委”干部思想消沉、工作不在狀態,嚴重影響了村里的工作和發展,“第一書記”到任后,用干事創業的新風正氣激勵黨員干部,示范帶動黨員干部為民服務、團結自律,“兩委”班子的精神工作面貌得到了明顯改善。
(二)發展經濟,讓服務“增值”
“第一書記”集中精力服務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農民增收,幫助村里理清發展思路、做好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引進項目、盤活資產、聯建幫扶等多種手段,大力培育鄉村旅游、農家餐飲、生態果園、工業園區,農業基地等產業經濟,激發了基層干部群眾推動農村發展的熱情和信心。今年共帶動發展生態農業、規模養殖、加工制造等特色產業項目40多個,新成立農業合作社12個,帶動就業15000多人,促成11個村企聯建對子共建農村新型社區,受到了黨員群眾的極大歡迎。
市直單位“一把手”掌握政策、資金、項目的工作優勢,正是村級發展所亟需。侯莊村大規模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受困于種植技術、市場銷售等因素制約,一直未取得經濟效益,群眾守著100多座蔬菜大棚掙不到錢,又舍不得放棄。市農委主任到村里擔任“第一書記”后,積極整合資源,努力將當地的系民種植合作社打造成為省級示范點,大力發展“千畝大棚、果園”計劃和“黃牛育肥”等項目,輻射帶動農民450多戶,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利條件。
正當曲梁產業集聚區建設全面推進之時,市委把國土、工商、國稅、銀行、發改委等重要職能部門的委局長派到轄區各村任職,為產業集聚區建設提供了更加暢通的服務渠道、更加便利的服務條件。
有了“第一書記”的工作平臺,市直單位的資源與村級發展的需求緊密連接在一起,更多的社會資源不斷地流向最需要的農村,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張樓溝村地處鄭州市近效,依托鄭州生態環境規劃布局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如今,通過選派“第一書記”,又與市林業局結成了林業發展聯合體,成了林業部門苗木培植基地,使林業經濟附加值明顯提升。
(三)改善民生,使服務“落地”
百名局長任職“第一書記”后,下基層、接地氣,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先后召開座談會200多余次,收集意見建議1700多條,通過傾聽群眾呼聲,摸清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認真進行“疏筋把脈”,確定服務民生的具體事項,“晾”出服務的目標和任務,向群眾公開做出服務承諾。
圍繞服務民本民生,“第一書記”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千方百計協調各方資源,集中力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時刻關注群眾的生產生活,采取有力措施解決群眾吃水、住房、出行、教育、社保、就業等難題;積極救濟弱勢群體,讓群眾享受惠農政策,積極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凡是關系群眾切實利益的事,“第一書記”都利用全部的資源和力量為群眾服務,辦好群眾吃水、用電、出行、就業等民生實事180件,幫扶貧困家庭980多戶,贏得了群眾好評。
“第一書記”進村入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辦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實事,當作最大的服務去落實,贏得了群眾好評。在茶庵村“第一書記”帶動下,40多名機關黨員與茶庵村困難群眾“1+1”結對幫扶,直接把服務送到了群眾家中。鞏樓村臨近鄭登快速通道,卻因為通往鄭登快速道的一公里斷頭路,群眾遲遲不能享受交通便利?!暗谝粫洝鄙先魏?,立即協調派駐單位和鄉鎮黨委共同出資修路,通過開通最后一公里斷頭路,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四)化解矛盾,把服務“做好”
“第一書記”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歷,熟悉農村情況,善于協調處理疑難復雜矛盾,他們主動承擔信訪穩定工作重任,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健全調處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的綜合機制,強力推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機制,今年來,已運用“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機制解決涉及招商引項目、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選址規劃、土地流轉、看病就醫、村干部待遇、信訪穩定、拆遷安置、補償款發放、低保戶申報、計劃生育等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3600多件,有效破解了村(社區)發展穩定中的難題,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街道,難事不出市,矛盾不上交,幫助鄉鎮黨委政府減輕了維穩的壓力和負擔。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煤礦企業關閉整合的利益調整分配中,農村基層產生了諸多矛盾糾紛,凸現了牛店鎮“三灣集訪”、超化鎮“資源紛爭”、白寨鎮“采石風波”、曲梁鎮“拆遷難題”等一系列矛盾問題?!暗谝粫洝狈e極發揮信訪維穩工作“第一道防線”作用,注重用調解手段化解糾紛,有效平息了群眾積怨,扼制了信訪矛盾發生。
“第一書記”直面復雜矛盾和棘手問題,直接參與處理基層事務,第一時間掌握群眾的矛盾糾紛和利益訴求,及時排查調處、教育疏導、預防化解矛盾,用溫情服務暖民心,贏得群眾的信任,從感情上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三、思考與啟示
實踐證明,選派百名委局“一把手”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是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載體和具體舉措,探究工作經驗與收獲,主要有五點啟示。
啟示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做好服務群眾工作的基礎和保證?!暗谝粫洝币苑战y領班子、隊伍、陣地、機制建設,聚焦服務,突出服務,基層黨組織朝著服務成功“轉型”。把服務的理念植根于黨組織建設各項工作中,打牢服務群眾的組織根基,就會創造出群眾滿意的服務業績。
啟示二:服務群眾千頭萬緒,關鍵一條就是要服務經濟發展。檢驗“第一書記”是否真正的服務群眾,要看村里經濟發展了沒有、農民增收了沒有、落后面貌改變了沒有。讓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靠發展甩掉了窮帽子,服務群眾就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啟示三:服務群眾工作是否落實到地,主要看有沒有辦成幾件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把群眾的事辦的實一點,服務群眾就會近一步?!暗谝粫洝弊プ∶裆こ?,使服務群眾變“無形”為“有形”,真正把服務做到了家。充明證明了,把服務群眾工作做實,讓群眾得到最大的實惠,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最直接、最管用的方法。
啟示四:服務群眾不僅要辦好群眾的事,還要贏得群眾的心?!暗谝粫洝毙呐c群眾貼在一塊,情與群眾融在一起,充分發揮調解糾紛的“第一責任人”作用,成為了維護農村和諧的“中流砥柱”。服務群眾最難得是要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歡迎,真誠化解群眾的積怨和矛盾,用和諧的因子拉近與群眾感情,更好地凝聚廣大群眾,就走好了服務群眾最后的、最關鍵的一步。
啟示五:“第一書記”走近群眾接地氣,從根本上轉變了干部作風。聯系服務群眾要想取得成效,必須把改進作風落實到聯系服務群眾的具體行動,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察實情、出實招、干實事,為廣大群眾謀利益,如此,黨風政風民風就會煥然一新,干部聯系服務群眾也會更上一層樓。